只从《封神演义》这个角度上讲,纣王保不住江山,不过可以尽其所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其实古代人虽然没能发现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制度之间的关系,但是也隐隐约约感觉到了统治者制度不能长久化的这一存在。只是没法清楚表述,因此用了个盛衰、气数,这么些字眼。虽然异化成为含有迷信色彩的意识,但是起码承认一点:气数尽了的王朝就要让位于得了气数的新主。
从一个纯粹客观的视角来看,就特别像是任期程序一样,时候到了就得重新选举,没选上就下去。只是王朝的任期比较长而已。
《封神演义》的作者显然就是这么一个意识。
因此,开头的时候就已经说明白情况了。
传十三世生太乙,是为成汤;闻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是个大贤,实时以币帛,三遣使往聘之,而不敢用,进之于天子。桀王无道,信谗逐贤,而不能用,复归之于汤。后桀王日事荒淫,杀直臣关龙逢,众庶莫敢直言;汤使人哭之。桀王怒,囚汤于夏台。后汤得释而归国。出郊,见人张网四面而祝之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罹吾网!”汤解其三面,止置一面,更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汉南闻之曰:“汤德至矣!”归之者四十余国。桀恶日暴,民不聊生。伊尹乃相汤伐桀,放桀于南巢。诸侯大会,汤退而就诸侯之位。诸侯皆推汤为天子。于是汤始即位,都于亳。元年乙未,汤在位,除桀虐政,顺民所喜,远近归之。因桀无道,大旱七年,成汤祈祷桑林,天降大雨。又以庄山之金铸币,救民之命。作乐“大濩”,濩者护也,言汤宽仁大德,能救护生民也。在位十三年而崩,寿百岁,享国六百四十年,传至商受而止。
小说开篇就讲了殷商的发家史:夏的气数尽了,桀王无道,商汤伐桀王,灭夏并放逐桀王,然后建立商朝。而且西伯姬昌与此情况也类似,被君主囚禁,后来兴盛了自己的方国,改朝换代。
作者的意思就是在营造一种历史的循环。
纣王的统治看似四海升平,其实已经是危机四伏了。
首先他的得位,小说里就弄得十分诡异,带着一股子阴谋味道。
纣王乃帝乙之三子也。帝乙生三子:长曰微子启;次曰微子衍;三曰寿王。因帝乙游于御园,领众文武玩赏牡丹,因飞云阁塌了一梁,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因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上本立东宫,乃立季子寿王为太子。后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名曰纣王,都朝歌。
立储这么大的事儿,只因为纣王力气大,托梁换柱就让他继承大宝,滑不滑稽?
然后呢?就算是四海升平,还是有造反的。
纣王七年,春二月,忽报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等。
而且,平日里一直监督他的闻太师一走,纣王自己就管不住自己。
纣王忽然猛省,着奉御宣中谏大夫费仲。──乃纣王之幸臣;近因闻太师仲,奉敕平北海,大兵远征,戍外立功,因此上就宠费仲、尤浑二人。此二人朝朝蠹惑圣聪,谗言献媚,纣王无有不从。大抵天下将危,佞臣当道。──不一时,费仲朝见。王曰:“朕因女娲宫进香,偶见其颜艳丽,绝世无双,三宫六院,无当朕意,将如之何?卿有何策,以慰朕怀?”费仲奏曰:“陛下乃万乘之尊,富有四海,德配尧、舜,天下之所有,皆陛下之所有,何思不得,这有何难。陛下明日传一旨,颁行四路诸侯:每一镇选美女百名以充王庭。何忧天下绝色不入王选乎。”纣王大悦:“卿所奏甚合朕意。明日早朝发旨。卿且暂回。”
就算没有狐狸精借着妲己躯壳进宫,这纣王昏聩也是早晚的事。闻太师毕竟没脱了凡体,商容、比干等贤臣也终有老死的一天,这天下早晚也是落到奸臣横行的地步。
纣王如果想要给江山虚名,能做的就是修身养性、严于律己、勤政爱民、纳贤去佞、改革创新。除此之外,什么权术、什么算计、什么党争、什么力量,全都是浮云。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但是小说里面又定了,时间到了,殷商的统治任期到了,该换人了。所以不管纣王干的好不好,他都得卸任。
但是结局是怎样的,却是在他自己。
按照书里面的定位,人间也好,神仙也好,就算纣王后来暴虐血腥,却也还是给他留了一个体面的退场方式。那就是完成夏的循环,被放逐,而且还是有族人陪伴的被放逐。
赤精子对殷洪说过。当时还认为殷洪不肯,只是殷洪自己请缨。
道人曰:“徒弟,你今在此,非是了道成仙之人。如今武王乃仁圣之君,有事于天下,伐罪吊民。你姜师叔合当封拜,东进五关,会诸侯于孟津,灭独夫于牧野。你可即下山,助子牙一臂之力。只是你有一件事掣肘。”殷洪曰:“老师,弟子有何事掣肘?”赤精子曰:“你乃是纣王亲子,你决不肯佐周。”殷洪闻言,将口中玉钉一锉,二目图睁:“老师在上:弟子虽是纣王亲子,我与妲己有百世之雠。父不慈,子不孝。他听妲己之言,刳吾母之目,烙吾母二手,在西宫死于非命,弟子时时饮恨,刻刻痛心。怎能得此机会拿住妲己,以报我母沉冤,弟子虽死无恨!”
后来赤精子把这里面的事儿和盘托出。
赤精子笑曰:“畜生!纣王逆伦灭纪,惨酷不道,杀害忠良,淫酗无忌。天之绝商久矣。故生武周,继天立极。天心效顺,百姓来从。你之助周,尚可延商家一脉;你若不听吾言,这是大数已定,纣恶贯盈,而遗疚于子孙也。可速速下马,忏悔往愆。吾当与你解释此罪尤也。”
说白了,在原本的计划中,就算纣王再不是人,还是会给他开后门的。纣王如果不残暴,好好经营天下,就算仍因为殷商制度闹出矛盾引得西周伐商,他的结局甚至能比桀王更好,从共主变成一方诸侯王。
而历史上的帝辛,其实是有机会的。
只要他根除利弊,彻底改掉殷商贵族在农业生产匮乏年代大肆糟蹋粮食酿酒的生活风气(在当时的年代,国家的支柱就是粮食生产,而当时的酿酒技术保存不利,酒水就会变质),不去掠夺方国生产力人口作为祭品,不在农业生产搞塌的前提下还穷兵黩武,其实殷商还不会被推翻。
但他没有,他只是隔靴搔痒地搞了改革,废除了祭祀其他神和祖先的祭祀,但是加大了对后代几位君王的人祭,把囚犯和奴隶混为一谈,将管理权力任意挥霍导致管理混乱,扩大了贵族糟蹋粮食的规模,内部还大搞权术和血腥统治,在这个基础上还去发兵远征。
农业社会,特别是上古那种粮食才是唯一经济实体的农业社会,这种统治直接造成百姓无法生存。
百姓:粮食呢?我的粮食呢?
没有粮食的战争从来就不会打胜!
更何况,西周与殷商皇室有三代仇怨。
文王的父亲季历是被文丁骗杀于商都,帝乙压制奴役周人,帝辛囚文王,杀伯邑考。
祖父、父亲、兄长、族人的遭遇,这大仇要是不报,姬发还算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