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了时代背景去评价一部作品(系列)“荒唐”,这种行为本身就很荒唐。
你可知《初代奥特曼》是什么年代的作品?1966年!那个年代,还处在黑白电视往彩电发展的过程中,没记错的话,《奥特曼》的首播还是黑白的,后面才转成彩色。来看看其他知名“特摄”或科幻作品的年代吧。
《星际迷航》(原初系列)—— 1966年。
《星球大战》(正传第一部)—— 1977年。
《异形1》—— 1978年。
《E.T 外星人》—— 1982年。
《怪形》—— 1982年。
《银翼杀手》—— 1982年。
《沙丘》—— 1984年。
上述这些,哪部不是鼻祖级别?几乎都开创了一个经典IP,也被其他作品借鉴要素。如果要说“炒冷饭”,前三部也不比《奥特曼》系列好多少,后续作品都褒贬不一,但不影响观众对IP,对设定的喜爱。上述作品中,除了《星际迷航》诞生和《奥特曼》一致,其他作品非但晚了不少,还都是电影,无论是制作班底,还是技术提升,差距都不是一星半点。
再来看看《奥特曼》系列之前,有什么经典“特摄”作品。我能想到的只有两个,“金刚”和“哥斯拉”。金刚不说了,太过古早,1933年,虽然后续作品也多,但也是电影形式,真正拍摄时长并不多。至于哥斯拉,你猜是谁的作品?
可以这么说,和很多人以为的不同,《奥特曼》系列不仅在拍摄手法上继承、拓展了《哥斯拉》的特摄模式,更是相当早地对外星人、外星生命的形象、能力进行了思考(脑洞)。美国著名的1947年的“罗斯维尔事件”给了人们关于大脑袋、黑瞳人外星人的基础想象,但真正搬上荧幕,形成刻板印象,是从ET(1982年)开始。
所以,不能脱离时代的背景,去讨论奥特曼的设定是否荒唐。须知在当时,很多的科学理论和常识到如今都已经被推翻了,但主创敢于把我们对宇宙、对地球最新的了解,结合各地的神话传说,以及物理理论,创出各种讨论人性、自然规律的剧本,进行探讨,是相当不容易,且值得给予肯定的工作。你觉得一集一个怪物太过无聊,所有的怪物都往日本跑,但放在当时,这是多么大的创新和吸引眼球的模式。须知圆谷在《奥特曼》上的投入已经很多了,据说老爷子当时用的摄像机,全球仅有三台(和迪斯尼用的一致),价格不菲,还要搭模型、做皮套,研究各种特效。我们现在的观众当然可以吐槽这些bug,但在当时,这就是他们能做到的上限了。
至于后面的奥特曼作品,我只能说,一个IP是有惯性的。《星战》、《星际迷航》如是,《高达》、《变形金刚》也如是,《奥特曼》的成功,注定了后续作品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行走在这个“命途”上,把“命途”拓宽,但不可能做颠覆性的修改,否则你要么干脆改名,要么失去粉丝群体(被“原教旨主义者”炎上)。在后续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奥特曼》系列也在尽力去圆古早设定的一些bug了,世界观也越发巨大,甚至能联动其他古早的特摄角色。但它的基本要素(皮套、光束、变身、防卫队等等)是不能更改的(何况还要配合卖胶,要出怪兽、宇宙人),自然对象也越来越子供化了。
最后,这里不讨论具体剧集。我个人是看昭和系的奥特曼长大的,其中著名的“问题作”不少,当然也有很多中国人难以代入的日本民俗、神话子供集。但整体来说,圆谷的作品三观还是比较正的,尤其是老一辈的演员。现实中怎么做,不代表主创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世界魔幻的地方就在于,作品中尽可以宣传真善美,现实中却有各种芜杂,但能因为这样,就不寄望于文艺作品去宣传了吗?你拿现实中日本政府的无能、推托,去骂一部老早的作品(迪迦是1996年的)不写实,虚伪,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多的我不说了。你当然可以觉得《奥特曼》剧情、设定荒唐,我恭喜你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意识,但不要觉得喜欢《奥特曼》的国人都是傻子、白痴,是分不清科幻和现实的人。
我不能代表国人,我个人喜欢《奥特曼》是因为我的童年,是因为设定的浪漫和新颖(相对那个年代能接触到的其他作品而言),是因为作品提倡的基本的人性善行,是因为剧集的脑洞、猎奇和思考。而且由于看了一些奥特曼创作过程中的故事,尤其是昭和早期,圆谷老爷子的几部,我是敬佩这些主创(还有主演,比如高峰圭二老爷子)的精神的。昭和之后,我的童年结束了,因此后续作品除了《梦比优斯》是昭和精神收尾作,平成系还能接受,新生代就基本不看了。
但就和其他所有大IP一样,你也许觉得后续作品都有些狗尾续貂,或者难以再拔新高,但不妨碍我们接受他们的存在,他们就像是很老的朋友,也许几年才能一见,或许变得不再如你所想,但每次再会,即使只是打个照面,你也知道你心中的某段回忆和情怀,还存在着,还演化着,这会令你觉得安心,毕竟遗忘是最终的死亡。
P.S. 我下载了《奥特曼》的4K版本,给我老婆看,依然对其中水淹、火烧、楼房倒塌的场景感到真实,这可是几乎60年前的作品啊,全都是非CG,模型搭建的!而当时的光线,全是大师在胶片上手绘的,但就是那么的经典,大道至简,远超如今的各种LED灯特效(新生代粉丝别刚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