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推理就不太符合逻辑,若A则B为真不代表若非A则非B为真,一个命题不等价于它的否命题。当然题主产生这种感觉也正常,汉语母语者经常做这种对比焦点的解读。
至于问题本身,我觉得就是这样。从田野调查的流程来看,确认一个方言中有没有存在入声字,简单来说就是看母语者觉得中古入声来源的字和舒声来源的字是否同音,而田野调查的发音人大多数都是未经训练的。换句话说未经训练的母语者能分辨出入声字就是说某方言有入声字的前提,如果某个调查报告说这个方言里存在入声,那代表调查者一定问过母语者是否能区别舒声字和入声字。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古所有的入声字在这个方言中都没有和舒声字混同。
或许唯一值得进一步考虑的情况是,当一个方言处于入声消失过程时,你问各个发音人同不同音他们都支支吾吾拿不准,完全有可能是语音上已经合并但是因为文字的干扰让他们仍然有回答不同音的冲动。这时需要辅以双盲的辨认实验来观察选择是否随机。
编辑于 2024-05-09 11:13・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