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要命的题目。基本就是得罪所有人的节奏。
温闵提出一个非常不成熟的看法:如今中国文学如此之不振,每一个文字工作者都有原罪。名气越大,罪孽越深。
在这里,温闵要为姚雪垠老先生和路遥鸣不平。《李自成》和《平凡的世界》在下都读过,写得非常好,作为矛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可以昂首挺胸地去见矛盾先生。
姚雪垠老先生,在延安时期就从事文字工作,到六七十年代,才厚积薄发,拿出磅礴的作品。老先生早期的作品《差半车麦秸》,温闵读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文盲农民,从没有任何民族、国家意识,到转变为朴素地抗日战士的过程。篇幅不长,质朴自然,行文流畅。温闵有一定生活经验,完全能从文中感受到,真实,真实,真实。有什么能比真实,更可贵的。
至于,老先生的《李自成》,窃以为从建国起,到此时此刻止,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可与之比肩。温闵就只讲一点,正史里,有关李自成的资料是极少的,而先生能想方设法地写成如此篇幅的作品,该做了多少搜集、整理、构思,甚至是创意的工作。
据温闵所知,世界范围内,能与之比肩的,也就只有那个写《斯巴达克斯》的意大利作家了。同样,由于可以找到的史料太少,后人基本只能从这部小说里,去想象历史,去与伟大的斯巴达克斯并肩战斗了。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们一定要紧扣住,平凡,世界这两个关键词。这是为普通人,而不是为才子佳人作传的作品。而且是,记录了一个时代。就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记录了一个时代。后人,若是想了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想通过读书来感受。《平凡的世界》足矣。仅此一点,除了阿莱的《尘埃落定》,谁与争锋?
不成熟意见,仅供参考。以上,温闵。
发布于 2024-05-06 13:05・IP 属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