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说。
文字破译基本都有一个前提是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经典的例子:
- 有了罗赛塔石碑,破译古埃及圣书体;
- 有了贝希斯敦铭文,破译楔形文字;
- 甲骨文本身是汉字的直接祖先,而且中国一直保留了对“古文”“大篆”的记载,大部分被破译;
- 西夏文,出土了《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番汉合时掌中珠》等文献,与汉文对照破译;
- 线形文字 B 没有任何对照,但本身是记载的是希腊语,而且出现了流传到后世的地名,被破译。
玛雅文不是死文字,失传是因为玛雅文书籍都被西班牙人烧了,但凭着还活着的玛雅人口头语言以及烧书前的一些研究,玛雅文还是被破译了大半,复活节岛的朗格朗格文就没这么好运,目前无法破译。
即使材料本身带有图,有时也很难破译,像《伏尼契手稿》那样,几个疑似破译的说法也是基于某种已有语言的
就题目而言,最有利的情况是信息本身就是设计出来让人易于破解的,像阿雷西博信息和旅行者号搭载的信息那样,或者与人类已知文字对照,那很快能破解。
如果待破译的材料里有大量的人类能理解的内容,比如能理解的图画,那应该能解读出一些词语,但对于这种文字的语法破译起来难度依然很大。甚至于如果这种文字有一些很复杂的特征,比如名词在各种情况下变化很大,那能否解读出词语都难说。
如果待破译的材料里有很多科学内容,包含很多公式和数学,那很有希望解读出来,还很有希望获得一些目前未知的观点。
如果待破译的材料都是纯文字的抽象内容,比如哲学,法律,伦理,历史这些,那破译起来难度极大。
发布于 2024-05-06 00:31・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