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更像是一次给“国内网友”定制的,消费“爱国热情”的营销事件。
首先,目前网上的都是孤证。
这件事从“被热心网友发现”到今天,证据全部来自于一位播主的视频。
哪怕在日本也有众多的中文互联网用户,目前还没有其他人发出类似的证据,能证明是一次针对日本市场的品牌行为。

第二,从视频看,该产品也并非供应日本市场的类型。
视频中可以看到这款某品牌的果汁茶,原包装基本都是中文。产品外形并非是为日本市场供应的,反而和国内市场的产品一致。
从商店招牌看,是一家在日本的“中国特产店”。和唐人街等地方开的类似店铺一样,为当地华人卖一些老干妈、火锅调料等“进口”的中国食品。
相反,日本人是很少进这种超市的,也相应地,把影响力控制在了一定范围。

但这就和网传的“某海外事业部90后员工自作主张发起的品牌行为”完全不符。甚至目的和效果截然相反。
如果真是某个员工冲动下借助品牌,想要对日本表示抗议,应该影响力越大越好,为什么要专挑一家只有中国人才会去的中国特产店超市来做呢?印上日文又是给谁看的呢?
如果爱国,但是只在中国商店的货架上向华人宣传,被国人游客拍到,发到中文互联网。
这是不是算“爱国营销”,仁者见仁。
3.标语的杯套很大概率是临时套上去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几个标语都是用“杯套”的方式,套上去的。
但是,在成品茶饮的产品外包装上,这种“杯套”的设计很少被使用。
“成品茶饮”和“现做茶饮”不同,指工厂生产,超市销售,打开即喝的产品。
隔热杯套一般只用在现做产品中,两个原因下文介绍。
原因是“奶茶杯型上宽下窄”。所以,除非是消费者拿在手中(比如线下店交付的最后一步),否则在运输、理货的过程中,杯套很容易出现松动掉落,给超市码货带来极大不便。
可以想象如果一车几万杯奶茶送到了超市,等到码货的时候,哪怕只掉落十分之一,也是一个恐怖的重复工作量。
此外,现做茶饮一般是很热的,需要杯套隔热。而成品的大部分是冷鲜,根本不需要隔热杯套。
所以,“杯套”这种看似奶茶常用的宣传方式,实际上只有在“现做”的奶茶店,最后一步交付给消费者的时候常用,而“成品奶茶”几乎从来不用这种外包装宣传品。


而且该“杯套”上没有任何品牌标志,甚至使用的绿色还和有一款产品外包装的底色撞色了,这些都是在产品设计中的常识错误。
隔热杯套也过窄,固定位置过于靠下,可能是为了露出杯身的原本LOGO特意裁短了。
一般的杯套或者比较宽能覆盖全首长,如果为了节约成本窄一些,则会靠近杯体上部,端着杯子虎口的位置。而图片中的杯套反而在下部。
所以在没有看到其他博主发来的更多证据前,有理由怀疑:
这个“杯套”很可能就是视频拍摄者,在拍摄前临时增加上去的。
只需要找台打印机提前制作好,在超市里用两分钟套上,就能炮制出来类似的视频内容。
4.品牌也没承认任何事
很多人可能关注在,“品牌都站出来力挺自己的员工了。”
但实际是,品牌真的说什么了么?
网传的是某品牌官方号发了一个微博,里面有这么一张图。

但仔细看这张图,除了文头的LOGO,没有任何公章,无法代表是公司行为。
另外,人家正文只说了“我们的员工是好样的!”
这句话没毛病,任何企业都可以看夸奖“自己的员工是好样的”,品牌并没有承认这个“员工”具体指哪个员工,“好样的”具体指什么行为。
所谓的“力挺员工”,只都是把不同的素材凑在引起,引导你产生的理解。
5.这件事到底是谁做的?
上面这个图片能造成大家认为“品牌站出来力挺员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下面这条消息:

但仔细,内容也非常耐人寻味,有点欲盖弥彰的味道。
首先,很多人不知道一个品牌想要印刷一个促销包装是多大的工程。
从设计、打样校色、下厂生产,再到包装车间工人装配,运输,上架,统计营销效果进行数据反馈,复盘总结,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涉及到几十个岗位上千人的工作量。
根本不可能因为“某个00后女生自作主张”就导演出这么戏剧的事件。
如果真是一人策划,直到产品流向市场了才被人发现,那么生产质检工序乱成什么样子难以想象。
内容中的“00后”、“内部查”、“开除”、“实习生”“借调海外业务部门”等要素,更显得欲盖弥彰的戏剧化,对于稍微有点企业工作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太多问题。
比如这种事企业根部不用查,能接触到外观设计并下场生产的就那么几个人。
这几个人也不可能是“实习生”,更不是“海外业务部门”负责的。
这件事目前看起来,更大的可能是某个视频拍摄者或团队,自导自演的一个利用爱国情绪,消费爱国情绪,给国内网友定制的“热血事件”。
希望分析错了,期待国内的确有这么大胆识、魄力的品牌。
如果后续发现日本市场有大量投放的品牌行为来打脸,那更加高兴,一定会修改答案并道歉。
最后,谁的收益比较大?
首先,肯定是视频拍摄者,获得了大量的流量回报。
其次,是品牌,目前的“日本事件热搜同款”据说已经上架了品牌直播间。

当然,相信直播间能买到的,一定是不带宣传杯套的普通产品。但喝着时候,想到又打了日本的脸一次,想必一定格外的香甜。这个就叫做添加了“情绪附加价值”。
对于“谁爱国,就瞄准谁的钱包”这种行为算不算鼓励爱国,智者见智。
至于怎么看?
看你在乎的是“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了。
如果你在乎的是“别管是谁导演的,反正结果是好的,反正同样揭示了日本的无耻”。
那么就没问题。
最终网友收获了爱国热情,品牌收获了销量,视频作者收获了流量,就如同当年苟晶的那句经典名言:就算我夸大其词,你们又损失了什么呢?

最后,照例歪诗一首总结:
奶茶海外起风波,标语嘲讽污水多。
神秘网友传视频,品牌连赞好样的。
五一登上热搜榜,商品链接挂直播。
一众青年狂赞誉,产品销量连突破。
诸公莫怪理中客,不忙慷慨解银荷。
局面诡秘存疑点,是否属实两难说。
孤证难辨实与虚,隐有嫌疑是炒作。
爱国主义应珍视,莫让热情变蹉跎。
关注也说,阅读更多有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