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为什么优待少数民族的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了,压制少数民族的印度却延续至今?

马赫迪现世
2个点赞 👍

苏联政府的政策初期的目的是允许和帮助大小民族、甚至最弱小的民族繁荣昌盛,以便在给它们自由的同时来消磨掉它们的民族意志。布尔什维克的第二阶段计划是要消除民族差别,把各民族融合成一个新的、历史性的高级共同体,即融合成“苏联人民”。苏联领导人断言存在着这个“苏联人民”,他们一再重复的这种论调不过是些咒语。光靠念咒语是不能改变社会现状的。苏联的社会现状是,这些民族正在顽强地表现着自己,任何巫术都不能使它们突然消失而融合成“苏联人民”。

苏联政府的民族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它在民族政策中,把民族和民族动力这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它的民族概念系西欧社会早就采用的概念,即勒南所表述的概念:“民族是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意志的表现”。这种概念优先重视的是个人,强调个人经过深思熟虑自愿地加入民族共同体。而它的民族动力概念则采用在民族界限很难区分的东欧所盛行的概念。这是一种社会学概念,强调的是民族的永久性因素,首先是语言和文化因素。根据苏联人的设想,这两种概念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在第一阶段,所谓东欧式的概念占了上风,那些具有符合这种概念的具体条件的民族都得到了发展和巩固。但是,在这之后,到了融合为“苏联人民”的阶段,西方式的概念便得到推崇。然而正是 在这个概念上,政府的想法和被统治者的想法是断然不同的。在苏联领导人看来,采用现代的民族概念,这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苏联领导人在某种方式上,同主张一体化的其他理论家一样,都认为现代化会改变民族意识,但苏联各民族则坚持所谓民族的“永恒”概念,认为民族的不可侵犯性及其特性高于个人的意志。在他们看来,民族是不受政策计划和周围环境变迁影响的永恒因素。

印度就简单了通过宗教来凝聚来辨别不需要统战。消灭与被消灭都是要见血的。

编辑于 2024-05-05 18:10・IP 属地浙江
涡河边的捻子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