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思想总是跟科学概念碰撞,我真的是天才吗?
这是我之前想的问题,后来偶然在知乎看到了数学里的层论。这不就是一种思想吗?
- 4 个点赞 👍
重复的结果是白开水
所以的解释都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之上,理解也是如此,对任何事物的理解,也都是建立在自己已知的基础之上。
第一句话你不明白,那是你的前知识基础达到不理解的程度;
后一句解释你还不明白,那是你的前知道基础还达到理解解释的程度,
这样重复下去,就如同牛奶兑了白开水,知识的原味就会越来越淡泊。
所以重复解释的极限就是几无第一句话的滋味。
譬如《道德经》,它本来就是老子修道的体验,禅定的经验,或者说是老子作为行者修行的心得体会,老子不得已使用文字的形式把它描述出来,仅此而已。
无论哪一个,任你聪明似鬼,没有禅定的亲身体会,也无法理解经中的任何一句。因为,你没入修行的大门,不在修行链上。
矮子看戏何所见,只凭他人说短长。这就是一般人,看了行者注解的经典,不明白经典的原因。而学者他只是鹦鹉学舌,是从其他行者哪里窍来的解释,再解释前解释作为自己的解释。以此类推,直到让解经成为炫技的白开水。
编辑于 2024-05-04 21:02・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知无知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悠然 - 4 个点赞 👍
乍一看,噢,原来是能指。
先去搜索绪尔,去查查看“能指”和“所指”是什么。然后去搜拉康的能指链,看看知乎上二三四手的拉康解读,大概了解下这东西,感受下跟你题目里说到的是不是差不多。
然后自然而然地会引向语言本身,这下可以搜一点维特根斯坦了。看看别人对语言和文字这种东西是怎么评价的。
另外如果还有兴趣,去看一点符号学,大概把握一下“符号系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它跟语言密切相关,为什么对概念的解释会把你引向“解释的尽头是什么”这种问题,为什么你会觉得它有尽头。
至于你提到的“层论”,呃我没看出来跟你想问的问题有什么关系,还请不吝赐教
最后附一句村上春树:
“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当然,应该就不必这么辛苦了。只要我默默递出酒杯,你接过,静静送入喉咙里,事情就完成了。非常简单,非常亲密,非常准确。”
以上。
发布于 2024-05-04 12:0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3070 - 2 个点赞 👍
看一下下面的这个例子,
2024年5月6日早,本账号提出一种理论,将该理论命名为狗屎理论,内容是只要你在路上看到了狗屎,你就踩不上去。
2024年5月6日下午,有人看到本回答,并花了很久时间找到了一坨狗屎,狠狠地踩了下去,看着裤腿溅到的狗屎,他成功用实践反驳了本回答所提到的狗屎理论。并将其补充完整为:只要你在路上看到了狗屎,你就踩不上去(主动踩除外)。
先不提狗屎理论本身有没有价值。
6日下午的实践与扩展,显然是比早上答主大脑随机放电更有价值的。
也即通常而言,提出理论本身必然需要伴随着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投入与结晶,才能称得上有价值。
能够提供这种价值使得第三者获得对世界更直观的认识,是更有价值的事。
而在一堆对人有价值的人中,只有对人更有价值,才配得上被称为“天才”。
不然只是“天才般的某某”,主语是后面的“某某”。
发布于 2024-05-06 08:0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先吃 - 2 个点赞 👍
其实你可以不解释的。
解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重言式,这是严格的。
另一种是关联,这是粗放的。
比如你没吃过蜜,但是吃过糖,而且识数,可以解释为:蜜像糖一样是甜的,但是更甚。
如果你没吃过糖,就不能理解蜜的甜。
如果你不识数,就不能理解蜜有多甜。
如果你没有味觉,则不能理解甜。
…
但如果你吃过蜜,就无需解释了。
蜜就是蜜
发布于 2024-05-04 00:49・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 个点赞 👍
每个人时刻都在输出自己的想法,你的想法里与科学概念碰撞只是你的错觉和肤浅的认识罢了,就好比你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娃,一天在放牛的时候,当看到鸟在天上飞的时候,便想到人类是不是也可以像鸟一样在天上飞呢?而且会很自然的想到要是人类像鸟一样有一双翅膀可能就能飞了,然后你长大了,有一天,终于走出乡村,看到了飞机,果不其然有翅膀人类就能像鸟一样飞翔,这个时候,你觉得你是个天才,早就想到有翅膀就能飞,但殊不知,这只是正常人类正常的一个联想而已,当你看到和你想法契合的东西时,才是你真正认知的开始。简单来说就是:瞧你那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就这,谁都能想到好吧…………
发布于 2024-05-06 05:49・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西永达人 - 1 个点赞 👍
这算不上思想,只能说是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吧。
这个问题也算不上你最先提出来的,好像亚里士多德就谈过类似的问题。逻辑学里就有相关的内容。
就我的看法,一句话不断地解释下去会出现两种情况。
1、在使用有限语词或有限概念的情况下,最终的结果是“同义反复”,也就是循环定义、循环解释。
2、在使用无限语词或者无限概念的情况下,可以无限解释下去。这种情况解释到最后,就是用另一个你更不清楚的概念来解释这个不清楚的概念,直到人们不再追问为止。这个时候,越解释人们越搞不懂。
在日常中,人们一般都是采用循环定义、循环解释的办法。虽然逻辑学上要求不能采用这种办法,但是人们也就仅仅在两三个概念的范围内能够做到这一点,超过三四个概念以后,基本就开始循环了。有兴趣你可以翻翻字典,看看字典上的解释。
在科学和哲学上,经常使用创造新概念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搞到最后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在说啥。比如说,有的哲学家最后把一切都解释成上帝的心灵,至于上帝是个什么鬼,谁也没见过,由他一张嘴在那里解释。再比如说,科学家把物质解释成分子、原子,直到现在解释成弦粒子,弦是个什么鬼,他们也不清楚。
再给你举个例子,心理学把人类“需要”产生的原因解释成有机体内”物质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造成的,表面上看这是给出了一个解释,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解释,因为到底是什么物质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这一点谁也不清楚,谁也不知道,这其实也是用另一个人们都不知道的概念来解释“需要”这个概念。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在覆盖论中我会把这个问题都讲清楚的。
再补充一句,在覆盖论中,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头的,是不能无限追问和解释下去的,追问到头解释到头就是“不能说”。
编辑于 2024-05-07 18:21・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李泽健覆盖论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技术庄继续钻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冰笛 - 0 个点赞 👍
Avatar=阿凡达=“我”=灵魂的着装=浪花。
灵魂自初心(未来)而来=如来,who赋予“我”生命。
释迦牟尼是个无神论者。
世间有两种无神论=唯物无神论+佛教无神论=独立精神不存在+诸法皆由因缘所生。
因缘=宇宙万物皆由众生共业所成,起源于奇点=初心,众生最终将回归奇点=不忘初心。
各大主流宗教创立者中,只有释迦牟尼宣称自己是普通人=自己所有的领悟、造诣和成就皆归因于人类的努力和智慧。
释迦牟尼认为众生皆苦,一切的苦难都来自贪嗔痴三毒,只有放下执念才能立地成佛=用有分别心抓住正念+用无分别心放过杂念=佛法不渡人,人还需自渡。
佛教虽然反对杀生,但并未明确众生的使命=改善时空=改善伙食≠涂炭生灵,which means 对“正念”的把握力度不够=出家修行=放下阿凡达=无我≠真我=拿起阿凡达=入世修道=修齐治平=牢记使命。
生命的意义=回归奇点=不忘初心=无愧于心=既来之则安之=来料加工=乘风破浪=持经达变=创造历史≠改变未来=离经叛道=见风使舵=命运多舛=难≠易。
发布于 2024-05-06 20:5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伪中医黑真中医粉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平衡博弈 - 0 个点赞 👍
人别好高鹜远。物理现象的解释是什么,就是物理理论,物理理论的解释是什么,就是哲学理论,哲学理论的解释是什么?对当今人类来讲,就叫好高鹜远,就有追求绝对真理的味道了。解释的意义,就是揭示被解释对象的本质。本质背后,还有更深的本质,一直到无穷。然而,认识必须一步一步,走都没学会,就别去想跑。
编辑于 2024-05-04 11:27・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最终幻想X - 0 个点赞 👍
我说的概念无限分,指的是数学OO。没细想动脑子,应该还有其他概念细分吧【没动脑子应该不止?有点忘了哦OO】比如康德等哲学的些概念等,不精准不仅指的不数学等不精准,指代事物本质那啥OOemm^你们自己动动脑子趴。上班撤OO
编辑于 2024-05-05 13:26・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冬暖夏凉的多萝西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