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个回答

为什么做不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呢?是不想学还是没有去学?

知乎用户
3个点赞 👍

我最擅长的就是这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因为我的精神状态非常美丽,我疯了。

哈哈,我认为我对所有人都保持真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真诚面对。

面对这些人的时候我会给真诚加一层“外衣”。

这也就是我的鬼话,真诚的鬼话。

比如,面对一个非常讨厌的人,你真诚的想让他滚蛋,但是你直接说你滚,可能就会被其他人误解你暴躁和不友好。

但是方法一:你可以冷静的告诉TA,你很想和他一起玩,但是现在你马上要生了,所以改天再约。(神经病)

方法二:告诉TA你的领导找你有急事,你需要马上去处理工作上的事,下次再约。(假装有事)

方法三:告诉TA你最近吃不饱饭,要多花时间赚钱去了,下次在约。(示弱)

这就是给真诚加一件外衣,我真诚的想请TA滚蛋,却言语中不失风度。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多样化的社会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一成语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社交能力:即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能够灵活应对,随机应变。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尤其是那些坚持真实自我和倾向于表里如一的人,要达到这种状态并不容易。

这种能力的缺乏并非总是出于不愿意学习,往往更多地涉及到个人的价值观、心理舒适度和自我认知的深层次问题。

社交,实际上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科学。如何在保持个人真实性的同时,又能适应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场合?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人总是自己最大的狱吏。”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往往受到自己内心信念和期待的限制。

在社交互动中,一些人可能觉得需要隐藏真实的自己,以符合他人的期待或社会的规范。

这种适应的背后隐藏着潜在的心理成本,包括内心的冲突和不安,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认知失调理论,由莱昂·费斯汀格提出,用来解释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持有的信念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感。

你也就是这种情况,你觉得你说鬼话不是自己的性格

一个深信诚实和透明的人,在需要在社交场合说谎或夸大其词以适应环境时,可能会感到内疚或焦虑。

这种心理不适可能导致人在社交行为上更加保守或封闭,从而影响到其社交和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其实你不需要给自己这么重的负担,和框架。

让我们以两个历史人物为例,玛丽·安托瓦内特,她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行为,常被引用为未能适当适应社会期待的典型例子。

她的一些言行,如“让他们吃蛋糕”等(尽管这句话的真实性有争议),被视为脱离民众实际生活的象征,加剧了与公众的疏远。

这反映了社交适应性差,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一面。

相对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则是一个在坚持个人价值观的同时,能够恰当应对社交挑战的例子。

即便在面对纳粹威胁时,他也毫不妥协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时在科学界和公众中保持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

他的行为展现了一个人在维护自我真实性的同时,也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可能。

如何平衡自我与社交适应?

达到理想的社交适应性,并不意味着要牺牲个人的真实性。

相反,它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在保持自我真实的基础上,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言辞以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

这需要一定的情感智力(EQ)、社交技巧和自我反思能力。

所以对你个人来说,你先需要的是改变你的认知。

你都知道你说鬼话的时候面对的是鬼,你说人话他怎么听得懂啊??

这完全不能表面你会是一心口不一的人。

第二就是学习一些说话方式,其实你真诚大家都能看的出来。只不过,在一些时候委婉的真诚更能让别人感到你的善意和关系。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社交策略并不是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失去自我,而是鼓励我们在保持个人真实性的同时,学会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沟通方法。

这种平衡是可以通过持续的自我提升和实践来达成的。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不仅能够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游刃有余,还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尊重。

我一直强调,社交就是一个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的过程。

说人话,就是让身边的人舒服,说鬼话,是让自己舒服。

发布于 2024-05-07 08:34・IP 属地美国
知乎用户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