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个体的自我认同是一个复杂的构建过程,它涉及到自我概念、自尊、以及个体如何理解和整合来自他人的评价,并不仅仅是你认为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那些在乎他人评价的人可能无法在得到肯定后实现自我认同,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心理因素有关:
1. 外部依赖性自尊(Extrinsic Self-esteem):
根据心理学家Ryff和Keyes的理论,自尊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
外部依赖性自尊是指个体的自尊感主要依赖于外部的评价和认可,如他人的意见、社会地位、成就等。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过度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即使他们得到了正面的反馈,也可能无法内化为真正的自我认同,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受到外部因素的强烈影响。
2. 自我一致性(Self-consistency)和自我确认(Self-confirmation):
人们倾向于寻求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馈,并忽略或质疑与之相悖的信息。比如,一个人内心深处有一个负面的自我形象,即使外界给予正面评价,他们也可能因为与内在自我概念不一致而难以接受这些评价,从而无法实现自我认同。
3.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当个体的行为与信念不一致时,会产生心理不适。如果一个人习惯于被批评或认为自己不值得肯定,即使收到正面评价,也可能会经历认知失调。为了减少不适,他们可能会质疑这些正面评价的真实性或重要性,而不是改变自己的内在信念。
4. 条件性自尊(Conditional self-esteem):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满足特定条件的基础上,如外貌、成绩、他人的评价等。这种有条件的自尊使得个体很难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总是与某些标准或条件挂钩。
这一条与第一条的外部依赖性自尊的说法基本一致。
5.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根据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个体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观点。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在社会比较中寻找自我价值,他们可能会对他人的评价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当这些评价与他们通过比较得出的自我评价不符时。
6. 内化的信念和价值观:
个体的自我认同不仅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还受到内化的信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内化了负面的自我评价或者对自己持有严格的标准,即使外界给予肯定,他们也可能无法接受这些肯定,因为它们与内化的信念相冲突。
以上的六种因素,可能是某一个在起作用,也可能是其中几个,甚至全部都在起作用,想要知道更加精确的答案,就需要进入到更加具体的案例之中去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