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半天,没想出个精准的定义来描述你媳妇的心态。
那我就编个词,管这个情绪波动叫个“文化入赘”带来的副作用吧。
经典入赘概念,都懂,就是上门女婿,倒插门。
男方家里条件不好,女方家里条件好,男女结婚,男方算女方的家庭成员,这就是入赘。
而其带来的结果是:
孩子跟女方姓,这是入赘的冠姓权属性。
男方进女方族谱,死了埋女方祖坟,这是入赘的氏族传承属性。
而男方以及男女双方的后代,都得遵从女方家里的家规和文化传统行事,这就是入赘的文化属性了。
也就是说,男的入赘,除了生的孩子基因层面是男女各一半外,剩下几乎所有人文属性,都是以女方家为准的。
那么可以想象,在旧社会,如果一男的入赘妻家,生个孩子出来,男方母亲来看孙子,孩子表现出来的某些礼仪细节跟男方家的家教迥异,却与女方家庭习惯趋同,此时婆婆来一句:
“哟呵,你小子都成她们家人啦?”
这儿媳妇准原地起爆,心说妈个鸡的本来就是我们家人,你要觉得我们家不好也不至于把你儿子塞过来混饭吃吧!
儿媳妇这种心态,是不是特别能叫观众理解。
那么咱们现在是新社会了,这个案例也不存在古典主义的入赘特征,但是,即便是新时代,文化入赘的现象仍然存在。
多发于在大城市打拼的凤凰男娶了本地女的家庭里,也就是问题的这种家庭。
我们可以把每个城市,从其文化属性上都看做是一个大家族。
尽管这个城市里生活的原住民是百家姓,且其意识形态也各不相同,但有些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却是绝对的一致。
比方说口音,本土化的民俗节日,祭典方式,饮食习惯。
这些群体化的事物都是约定俗成的一致,哪怕该城市有上千万原住民,也都对此类文化属性有统一的认同感。
那么一家外地人来到此地,在这讨生活,费劲拔力的获取了本地的户口,进而他们的后代在这里买房结婚开枝散叶,就说明已经认同了该地的各种文化属性。
对啊,你觉得这不好也不至于削尖了脑袋留在这啊,回老家不香么?
这家人可以看做是在文化层面,已经入赘了这个城市。
那么顺理成章的,我们可以认为这家人已经以“成为该城市的人”为荣,而不是以成为该地居民为耻。
因为没有人会主动自发的留在一个叫自己丢人现眼的地方。
那么从这个案例里的儿媳妇视角观察:
一外地男的,随着家人定居在北京,获得了北京户口,说明北京这个“上千万原住民形成的文化趋同大家族”,这家人已经入赘了。
而自己是该大家族的一个女儿,和这个新北京人结婚,也生了孩子,虽说孩子的姓氏仍随夫家,但孩子是个北京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毕竟这家人如此努力的变成北京人,已经说明了他们对北京的认同了,他们的后代成为北京人,自然应该是这家人的意愿所在。
也就是说,虽说在婚配角度,男为主女为从,仍遵循传统。
但在文化角度上,却是女方的地域文化为主,男方的地域文化为从,毕竟男方家都定居在女方的故土上了么。
是为文化入赘。
而婆婆的这一句话,“他成了个小北京人了”,把文化的主从关系给否了,导致女的不开心了。
这句话,九个字,却有两层意思在。
一层是,婆婆之前并不认为孩子是北京人,才会用“成了”小北京人来叙事,婆婆之前的认知里,孩子仍属于男方原籍的人。
二一层是,婆婆也不觉得自己是北京人,因为一自我认知已经是个北京老太太的人,不会说出这么无厘头的话来。
这一层意思非常隐晦,但却非常多见,不信你往大城市问问半路出家定居在那的外乡人仙乡何处啊?
他们准告诉你他们的原籍,而不是当前的户籍所在地。
而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在儿媳妇内边听会略有刺耳。
就是她觉得婆婆主观上更倾向认同自己和自己的孙子是原籍人士。
人在有的选时,总会倾向于选内个更有利于自己的选项。
因而婆婆曾经一直认为孙子是原籍人士,似乎在她心目中北京不如原籍好似的。
比不上你还来北京干啥,还举家落户在这干啥,这就是媳妇心里愤懑的根源所在。
当然,从私心讲她也更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是北京的,而不是丈夫原籍的,这是属于大城市天然的优越感,也不算错。
因此,婆婆这句“他成了个小北京人了”和前头举得例子里,古典派入赘环境下,婆婆说句“孙子都成她们家人啦”,给当事人的感官冲击是类似的。
当事人会感觉这是句废话,你还说的出口,敢情之前你一直觉得孩子是你内头的是吧?那你何必投奔我这呢?
就很无厘头。
当然这个概念,是吧传统的入赘,给解构成了若干层面,再单拎出来文化属性说事儿,确实有点抽象。
我举几个更直观的例子来说明,你吧自己想成当事人就理解这个感觉了。
比方说:
你朋友主动上门来跟你合作一篇论文,在该领域,你强,他弱,他是上赶着来找你的。
结果论文出来,他指着其中某一段,说你看看你看看,这段,确实像是出自你手的。
你一听就气。
因为是对方来投奔你的,应该是他为宾,你为主,他配合你来完成论文。
结果他这一句话,好像几万字的文里头大部分都是他的功劳似的,你能不气么?
再比方说:
你和朋友各有一个工作室,他水平烂,你水平好,他经营不下去了,求着你收购了他的工作室。
收购完成,也出了几个产品,两厢无事。
结果出到某个产品时,他对着你,嘣出来一句:
“这个产品,老实说你功劳挺大。”
你内个气也是不打一处来。
你心说,敢情你丫的都快做倒闭了来投奔我,之前合作出来的几个产品功劳还都在你是吧?你那么大能耐怎么不滚回去自己立棍做开发呢?
你把自己代入角色中,就好理解这个逻辑了。
任何一个合作关系,都会有主从之分。
位于从属角色的人,一旦口无遮拦,说出了主家认为“本该如此”的话,就会叫主导方心生怨怼。
是为喧宾夺主的一种表达。
这也教育我们,在不同场景说话,得先切换自己的身份,该当绿叶时你就别搞的太耀眼,才能受人欢迎。
我们日常会经历一些场合,比方说主人宴请四方来宾,其中有不懂事的来宾显得比主家还能张罗,就很叫人讨厌,因为在这个场合他完全没搞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作陪。
在题主这个案例中,从孩子的文化层面,显然儿媳妇是占一个绝对的地域主导位置。
因而婆婆一句话出口,就叫儿媳妇感觉其认为孩子的一切都应原籍化,这也忒霸权主义了。
实际上,婆婆当时说这句话,改成“嗐你看这小北京人,说话的调调真口儿正”,媳妇就没啥意见了。
而题主你不是问你该怎么办么?
您妈这句话,当时你不该叫它掉在地上,你给它接住喽就成。
她说孩子成了个小北京人了。
你说嗐妈,我都是北京人了,我儿子能不是北京人么,您就托儿子儿媳妇的福,守着皇城根咱光宗耀祖吧!
你妈气儿也顺,你媳妇内分泌也不失调,多好。
可你没做到这点,还满腹疑惑,我也能理解你。
你半生奔波辗转多地,是个没有根的人,你对北京也好原籍也好都没有太深的地域认同感。
即不像你妈内样去国怀乡,也不像你媳妇内样画地为牢。
你理解不了这二位的情愫。
白天不懂夜的黑,迁徙的候鸟也不懂地头蛇的悲。
好在这就屁大点事儿,你屏住呼吸别出大气,过几天味儿也就散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