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为什么安史之乱时期久经战阵的陇右河西精兵没有出彩表现?

美利坚大都督
31个点赞 👍

因为此时陇右军已是最后的余晖,走向没落了,一只精锐之师必须有名将指挥才能发挥威力,这只军队的巅峰时期是王忠嗣担任陇右节度使的时候。

回顾一下陇右军的战斗历史:开元26年,陇右军出十万精骑,北出燕门关征讨契丹,在桑干河这个地方,以一己之力大战奚和契丹组成的联军,并一举歼灭契丹联军。到了公元742年,陇右军突袭突厥叶护部落,击杀乌苏米施可汗,砍下首级送到了长安。同年,陇右军和吐蕃交战于青海湖,吐蕃死伤数万人,一举击杀吐蕃两王子,迫使吐谷浑向唐朝称臣。

转折点是石堡城之战,石堡城地处唐蕃古道要冲,唐王朝和吐蕃王朝反复争夺近百年,双方都损失惨重,唐玄宗一直要求陇右军拿下此城。天宝6年(公元747年),王忠嗣认为石堡城防守严密,迟迟不愿强攻,被李林甫诬陷而遭下狱受审,后贬为汉阳郡太守。

唐天宝8年(749年)6月,唐玄宗李隆基再命新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统领陇右、河西、朔方及突厥阿布思部等共6.3万人,再攻石堡城。最终经过苦战以死伤3万人的代价占领石堡城,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400人。此战陇右军精锐损失惨重,可以说是伤了根基。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掌控兵力超过9万,是兵力最多的。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746年,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朔方、河东节度使,掌握帝国最精锐之师,位高权重。天宝10年(公元751年),安禄山也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掌兵近20万。于是唐军防御上外重内轻的局面已经形成,长安-洛阳一线防御空虚,安史之乱的伏笔已经埋下。

其中河西、陇右、朔方三镇兵力构成见下表:

可见当时的陇右河西军从各方面说是毫无疑问的唐军精锐。下面看下哥舒翰率领的以陇右河西军为主力的唐军在安史之乱初期转折性的潼关之战中的表现:

唐天宝14年(755)2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西进反唐。唐玄宗派大将封常清高仙芝领兵征讨,相继败退,洛阳陕郡失守。于是,唐玄宗派监军宦官边令诚监斩封常清、高仙芝,以示惩戒。继以宿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统陇右、河西及高仙芝、封长清临时募集的新兵 20万众,扼守潼关

12月,叛军攻下洛阳,不久安䘵山派其子安庆绪率军攻打潼关,哥舒瀚坚守不出利用潼关这一易守难攻的天险阻挡叛军,安庆绪久攻不下只得退去。

安䘵山又派崔乾佑率军攻打潼关,哥舒瀚避而不战,唐玄宗严令哥舒瀚出战(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洛阳失陷,漕运中断,长安已严重缺粮,),趁机收复洛阳打通漕运通道,迫于无奈,哥舒瀚率领20万唐军率开潼关,与崔乾佑交战,两军在灵宝(今河南三门峡)相遇,崔乾佑主动示弱,引诱唐军进入伏击圈,进入了山间的不利地形,叛军乘机从高处攻击唐军,又纵火焚烧草车制造烟雾,让唐军陷入混战甚至自相残杀,最后精锐同罗骑兵从后方夹击,唐军彻底崩溃。无数官军从黄河水路逃跑时淹死丧命。杜甫在《潼关吏》中曾描述此战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

叛军大败唐军,近20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瀚只带了8000人逃回潼关,后被其部将火拔归仁挟持投降了安䘵山,随后不久,崔乾佑就攻破了潼关,潼关失守,长安无险可守,随后唐玄宗逃往四川,长安失守。

复盘一下整个战况,可以发现唐军失败几乎不可避免:

哥舒翰的老迈多病是潼关战败的第一原因,导致哥舒翰不能亲自指挥,“军中之务,不复躬亲”,只能将军中大小事务委托给行军司马田良丘,骑兵委托给王思礼,步军委托给李承光。田良丘没有军事指挥经验,军中大小之事并不能决断,王李二将也不团结,由此造成号令不一、纪律松弛,这是军中大忌。

再一个就是号称二十万之众的队伍实际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即使是作为主力的河西陇右军相当部分也是由奴剌、沙陀、吐谷浑等部落兵充任,在哥舒翰不能亲自指挥的情况下,很难攥成一个拳头形成统一的战斗力。实际战斗情况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这样的队伍坚守不出可能还有一战之力,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一触即溃是难以避免的。

编辑于 2024-05-04 09:33・IP 属地河南
温晓迪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