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严歌苓受访时曾经谈论过类似话题~
她当时说,改开之初的“open能量”突然迸发… 我感觉她似乎是着重在说“压抑”~之后的释放。
但事实上,海派文化中的“浪漫”并没有消失过~
每一个老上海都有属于自己的长篇言情小说。这一个个支撑点,架起了这座伟大城市的浪漫基因。
只可惜因为她的年轻~还来不及诞生出雨果、艾吕雅、小仲马…
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未曾丢失过这一基因~
与其说当下的“浪漫”看似枯燥无味,还不如说当初是那种~感觉奢侈、弥足珍贵…
我曾经听我父亲讲过一个真人真事,这个情节拍电影很不错:
文革时期,一对情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怎么办?那时要被批斗的哦。结果通过书信约定某个时间,隔着马路看上一眼。
~很想知道后来他们如何?
我小时候和邻居男孩一起除了调皮捣蛋,还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在阳台上,看弄堂里走来走去的“美女大姐姐”…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女孩子的气质要超过我们这一代。还有就是她们的言情故事,也未必乏味。
洛杉矶纽约的老上海很多,80年代留美的那一辈。其中就不乏我们小时候在阳台上看过的美女大姐姐。有次在加州聚餐时听她们讲年轻时在上海的“情人往事”,镜头感~不输王家卫。
或许,上海真的没有“脱钩断链过”~
八卦,那时叫“小道消息”。除了对政治懵懵懂懂,但听到男男女女的事情,总是竖起耳朵~。 无风不起浪,没有浪漫就没有男女八卦。
浪漫,也是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兰成曾经说海派的根基是:道游于艺。
艺,既有文艺新青年的意涵,也有浪漫的权重。
严歌苓可能代表了部队大院层面的认知,其实上海的各种文化阶层林立…. 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浪漫。~青菜萝卜各有各的情怀。
移民城市,本来就是一个情感大熔炉。
文革在某种程度上的“财富清零”,也周期性把“门当户对”这个传统概念彻底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对上海这座民国左翼城市而言,那是改弦易辙的回归?至少也是让浪漫基因重现的一次刺激。
上海咖啡厂门市部有卖“咖啡渣”,就会有人去排队… 和咖啡馆多过米铺的当下来说,其实未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小资情怀呢?
螺丝壳里做道场,七十二家房客… 那么弄堂群聚、街头纳凉、大排档人头攒动、酱油店门口嘎山湖~ 成为了“喜闻乐见”的古代广场舞娱乐形式。
年轻一点的男男女女,自然就去牛奶棚、凯司令…按现在的标准,那一定是乌烟瘴气、杂乱无章的代名词!但其实,这才是一颗颗的小小苹果树。
继往开来~ 时代的节点总是有滋有味的。
宅男宅女,那时候是类似于自闭症的医学概念吧。可能是因为没有互联网,“直截了当~爱情各表”~是恋爱主旋律,中学生谈恋爱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叫有条件的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谈的~浪漫本能。
金瓶梅、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越是禁书越是热门。有一次上课时我在看西德尼的书,班主任气汹汹地把书给没收了。在讲台上还说:都看这种书!
但是我注意到她的表情有点尴尬、也有一丝脸红。~我当时高度怀疑她自己也有这本书。
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天也要种下一颗小小苹果树。因为上海既没有青山在、也没有柴火可以烧。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创造。~我行我素!
和东京比,我们的思想更加open,也更有浪漫的底气。有人说是法国人点燃了江南一隅的浪漫情怀?我查过资料,哪怕是最国际化的1930年代,好像法租界也没有多少法国人。
而恰恰是那些电影镜头里描绘的,一个个本土“张曼玉梁家辉们”,缔造出了东方巴黎的美誉。
那可能只是一个眼神、一杯咖啡、一束鲜花…
也可能是一把雨伞在路灯下、两个身影…
~他们来自哪里?
曾经看到有本回忆录上写,瞿秋白在上海教书,发现课堂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就问同学们为什么到上海来?同学回答:这里有希望。
我想当时那个年代,离乡背井、改弦易辙的青年人都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
摆脱封建门第的枷锁,才是当年凝聚上海人气的香火。而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捷足先登的灵光闪现,远远胜过遥遥领先的固步自封。
期待,上海的浪漫可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