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那种很Open的文化氛围真的在慢慢消失吗?
我还记得07年08年09年那几年每到周末的夜晚路过衡复兴的马路特别衡山路湖南路那一片好多俊男靓女,也有很多外国人,一排又一排在马路边喝酒聊天好养眼,我还看到下雨...
- 6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48 个点赞 👍
”路过衡复兴的马路特别衡山路湖南路那一片好多俊男靓女,也有很多外国人,一排又一排在马路边喝酒聊天好养眼“
有一说一,我住那边复兴公园附近不远,以前公司也在。
看到这些人,一般都情愿绕路,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喜欢酒鬼混混和卖淫女。
我是一直希望市政府管一管这些坐地上喝酒喝咖啡的外地人。反正我见到蹲地上或坐地上吃东西,并且大声喧哗的人(除非工作原因没地方吃),是很反感的。
编辑于 2024-05-04 11:1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andrew lu - 44 个点赞 👍
真不敢想象,open在题主眼里,就是在马路牙子上看美女,看洋人,看名牌,看购物袋,如果真是这样,那简直就是社会的悲哀。
就拿题主举例的070809年来说,那时候,上海的文化市场和现在是没法比的,可能来一场外国小明星的演唱会,都是一次轰动事件,太open了。但是放到现在,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很多场全球大牌,或者某个领域的顶尖明星在上海演出,只说我一个宅男去现场看过的,就有 3月初在万代南梦宫演出的
4月在mao演出的
4月初的为期三天的噪音活动
至于数不尽的二次元演出,日本声优见面会,那就更平常了
人家把真正的多元文化建设起来了,你竟然说不open了?怎么不看看是不是自己变老了?跟不上时代了,思想只活在物质匮乏时代里面,满脑子都是十七八年之大街上穿着暴露的美女和那时候的割韭菜品牌呢?
很遗憾的告诉你,你所谓的open文化,那些美女已经老了,你喜欢的大多数品牌估计也倒闭的差不多了。然后,现在的养眼小姑娘,并不想搭理你,你就把锅甩给了上海,说上海open的文化氛围在慢慢消失。
编辑于 2024-05-04 23:5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卖章鱼小丸子滴 - 42 个点赞 👍
上海那种很Open的文化,并没有消失,
只是上海的青年更穷了,消费不起这种很Open的文化了;
高额的房价和租金,将青年人驱赶到了上海的外环外,
青年人更分散了,没法聚集了
996加班,加上超长的上下班路程; 可支配收入低,可支配时间不足;
是当代上海青年的现状;
文化是经济的上层建筑,
房地产经济,扭曲了上海的很多文化现象;
这是基本的政治经济学呀
如今的很多文化,都只有富有的阶层享受得起了
发布于 2024-05-04 07:21・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37 个点赞 👍
在马路边喝酒聊天×
喝醉了酒在马路边发酒疯大声嚷嚷扰民并且给绿化施加各类代谢物和呕吐物√
下雨天在雨中跳舞×
喝醉了酒不在乎天气,鞋子一脚蹬跑到马路中间跳芭蕾,跳累了直接趴在路中间就睡√
剩下3个纯粹是你出门少罢了,淮海路几乎要被gay给占领了,淮海路穿着时尚的男的十男八基,看话剧歌剧什么的建议多去几个剧场门口看看,别说周末了,工作日都爆棚。
发布于 2024-05-05 01:26・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小菊佩琪 - 34 个点赞 👍
了解近代百年历史的都知道,几乎所有极具进步性质和意义的大事件都是在上海开始或者达到顶峰的,上海是毫无疑问的天花板,即使有无数人污蔑抹黑,至于地下室的天花板是不是还是地下室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编辑于 2024-05-05 00:4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tptk - 3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airike - 27 个点赞 👍
并没有,我正好回上海处理一点工作上的事情,途径一处公园,这公园我小时候一直来玩,现在聚集大量退休的大爷大妈在这里娱乐打发时间,我也闲着,看到人多的就上去围观,怎么说呢,给了我小小的震撼
双杠单杠区,老爷叔一个比一个猛,那肌肉线条绝对不输给健身房的小伙子,动作花哨又不显得浮夸,关键肤色还好看,那真是古铜的,黝黑的,没看见那种惨白的
歌舞区,那是JK老妪,古惑翁叟, 争奇斗艳,黑丝鹤发,耄耋萝莉,主打一个潮字,这个是虹口周华健,那个是四川北路陈浩南,轮流上场,一个人唱歌的时候还有5个人走台,大概是时装表演的意思,
大喇叭框框的放着音乐,然后一个公园保安过来要求把音响关掉,按照我的理解,大爷大妈肯定不同意啊,310们怎么会屈服于一个外地保安呢? 一定会起冲突吧,结果没有,爷叔没有多啰嗦一句,吧音响关了,这一曲花心甚至没有唱完,后来我妈告诉我,4点半后公园规定不能开大喇叭,你看,即便是上了年纪的上海人,还是对规则 表现出应有尊重
继续逛,有一群穿着不那么妖艳的大爷围成一团,烟雾缭绕,凑过去是几个键政群,尺度之大放在网上那肯定是封贴封号,搞不好是要请喝茶的,话题范围之广,角度之刁钻,我想如果是个小年轻恐怕完全插不上话,一组在聊37年-45年重庆国民政府如何如何,一组再说他们亲历的59-78年的历史,一个再说自己90年代取道莫斯科去南斯拉夫淘金的事情
综上,从上海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来看,开放的文化氛围并没有消退,
编辑于 2024-05-03 12:1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John Doe - 2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猜高铁 - 24 个点赞 👍
从内陆腹地百万千万人口大城市而来的大江、大河,强大的运载能力,抵达大海的交汇口。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中国最富庶地区的中心区域。在东亚、东南亚找不到区位优势比上海更好的城市。
去过东京和新加坡后感觉:“啊,这才是国际化大城市,亚洲金融中心”,回到上海,种种不便、封闭感、不安感。
到底是为什么?
发布于 2024-05-05 15:59・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有缘人 - 21 个点赞 👍
以前喝红酒、玩德扑,
现在喝白酒、打掼蛋。
说白了,
海外文化开始退潮,
全国各地的餐饮娱乐,
还在源源不断地冲击上海市场。
上海还是那个上海,
以前没open给你的,
还是不会open给你,
一直open给你的,
你瞧不上。
编辑于 2024-05-04 19:19・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薰衣草 - 19 个点赞 👍
把「开放」「进步」等等因素和小资绑定太深。
无小资不进步,无小资不开放,非小资不算人。
一切的一切,引入任何东西,质量、服务没到位,价格现到位。
前几年泡沫最严重的时候,日料比东京还贵,凭啥?只凭租金贵不凭工资高,那可不就是现在这个下场。
现在泡沫没了,不小资了,伪进步伪开放也就装不下去了。
发布于 2024-05-04 20:40・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5 个点赞 👍
早就消失了,短视频看多了容易被洗脑,上海又自带流量,PC时代碰不到那么多煞笔,移动互联网时代能碰到这么多,为啥,因为这些人会用手机可不会用电脑,甚至不会买电脑,他们人数多迎合的就是他们,他们想看啥营销号流量就放啥,他们不裹脚了,可是裹脑啊
发布于 2024-05-03 22:41・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DT饼 - 14 个点赞 👍
有作用,必有后果,后果大小,与具体情况有关。上海的文化氛围是一百多年积淀下来的。七十年改变掉不少,但是还是令有些人觉得不安。近十年看来很大,实际反而比较浅表。回不到过去,但消失还早呢。“尔曹身与名俱灭……”可供参考。
实际上,可以去看一下另一篇关于上海为什么会衰退的问答,就会发现,这类提问真正“暗讽”的其实不是上海。
编辑于 2024-05-05 09:10・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刘镇冰 - 1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实名用户 - 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ramis - 8 个点赞 👍
上海打工的外地青年天天996。他们上班就下班,不存在什么夜生活。平均打工时间就在上海五年
而上海本地年轻人以前也不喜欢没事去什么所谓的衡山路等地方瞎逛,这种地方本就是给外地年轻人提供的。
发布于 2024-05-04 18:40・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展厅巡洋舰 - 7 个点赞 👍
记得严歌苓受访时曾经谈论过类似话题~
她当时说,改开之初的“open能量”突然迸发… 我感觉她似乎是着重在说“压抑”~之后的释放。
但事实上,海派文化中的“浪漫”并没有消失过~
每一个老上海都有属于自己的长篇言情小说。这一个个支撑点,架起了这座伟大城市的浪漫基因。
只可惜因为她的年轻~还来不及诞生出雨果、艾吕雅、小仲马…
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未曾丢失过这一基因~
与其说当下的“浪漫”看似枯燥无味,还不如说当初是那种~感觉奢侈、弥足珍贵…
我曾经听我父亲讲过一个真人真事,这个情节拍电影很不错:
文革时期,一对情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怎么办?那时要被批斗的哦。结果通过书信约定某个时间,隔着马路看上一眼。
~很想知道后来他们如何?
我小时候和邻居男孩一起除了调皮捣蛋,还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在阳台上,看弄堂里走来走去的“美女大姐姐”…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女孩子的气质要超过我们这一代。还有就是她们的言情故事,也未必乏味。
洛杉矶纽约的老上海很多,80年代留美的那一辈。其中就不乏我们小时候在阳台上看过的美女大姐姐。有次在加州聚餐时听她们讲年轻时在上海的“情人往事”,镜头感~不输王家卫。
或许,上海真的没有“脱钩断链过”~
八卦,那时叫“小道消息”。除了对政治懵懵懂懂,但听到男男女女的事情,总是竖起耳朵~。 无风不起浪,没有浪漫就没有男女八卦。
浪漫,也是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兰成曾经说海派的根基是:道游于艺。
艺,既有文艺新青年的意涵,也有浪漫的权重。
严歌苓可能代表了部队大院层面的认知,其实上海的各种文化阶层林立…. 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浪漫。~青菜萝卜各有各的情怀。
移民城市,本来就是一个情感大熔炉。
文革在某种程度上的“财富清零”,也周期性把“门当户对”这个传统概念彻底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对上海这座民国左翼城市而言,那是改弦易辙的回归?至少也是让浪漫基因重现的一次刺激。
上海咖啡厂门市部有卖“咖啡渣”,就会有人去排队… 和咖啡馆多过米铺的当下来说,其实未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小资情怀呢?
螺丝壳里做道场,七十二家房客… 那么弄堂群聚、街头纳凉、大排档人头攒动、酱油店门口嘎山湖~ 成为了“喜闻乐见”的古代广场舞娱乐形式。
年轻一点的男男女女,自然就去牛奶棚、凯司令…按现在的标准,那一定是乌烟瘴气、杂乱无章的代名词!但其实,这才是一颗颗的小小苹果树。
继往开来~ 时代的节点总是有滋有味的。
宅男宅女,那时候是类似于自闭症的医学概念吧。可能是因为没有互联网,“直截了当~爱情各表”~是恋爱主旋律,中学生谈恋爱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叫有条件的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谈的~浪漫本能。
金瓶梅、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越是禁书越是热门。有一次上课时我在看西德尼的书,班主任气汹汹地把书给没收了。在讲台上还说:都看这种书!
但是我注意到她的表情有点尴尬、也有一丝脸红。~我当时高度怀疑她自己也有这本书。
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天也要种下一颗小小苹果树。因为上海既没有青山在、也没有柴火可以烧。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创造。~我行我素!
和东京比,我们的思想更加open,也更有浪漫的底气。有人说是法国人点燃了江南一隅的浪漫情怀?我查过资料,哪怕是最国际化的1930年代,好像法租界也没有多少法国人。
而恰恰是那些电影镜头里描绘的,一个个本土“张曼玉梁家辉们”,缔造出了东方巴黎的美誉。
那可能只是一个眼神、一杯咖啡、一束鲜花…
也可能是一把雨伞在路灯下、两个身影…
~他们来自哪里?
曾经看到有本回忆录上写,瞿秋白在上海教书,发现课堂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就问同学们为什么到上海来?同学回答:这里有希望。
我想当时那个年代,离乡背井、改弦易辙的青年人都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
摆脱封建门第的枷锁,才是当年凝聚上海人气的香火。而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捷足先登的灵光闪现,远远胜过遥遥领先的固步自封。
期待,上海的浪漫可以重现~
发布于 2024-05-06 10:1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写字娘舅 - 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叶荣添的天 - 6 个点赞 👍
可能,你对open的理解有偏差
所谓open,不是穿衣暴露、人尽可夫,是指的每个人的思想心态都很开放,能接纳、包容别人与自己不一样
你之前看到的那些人有可能归国了,以前也不是人人都喜欢泡酒吧,现在也依然有人喜欢
发布于 2024-05-03 10:17・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歪比巴卜 - 6 个点赞 👍
上海和普通城市一样,一个tz,又不是特别行政区,就是级别高一点,有钱一点,但还是那个权力结构,不要指望上海在文化上有什么特别的。
上海能接触的文化产品,其他城市也能。其他城市违规的文化产品,在上海也违规,都一个爹,谁跟谁呢。
发布于 2024-05-05 11:06・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踩死那只老鼠人 - 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王Sine - 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深情妖怪 - 4 个点赞 👍
如果所谓的open是外国人多,96种性别,西方文化活动多的话,那这种open也太狭隘了。与其说上海的西方元素变少,不如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新阶段,年轻人在懂得欣赏世界其他地方文化的同时,更加钟情于本土文化和本土产品,日本当年如此,韩国亦是如此。
真正的open是包容,是多样性,上海毫无疑问是包容的,比纽约更加包容。它拥有全世界各地的品牌,它有纽约的有的特斯拉,也有纽约没有的各色中国新能源;它有pink,也有海量的殖人;它有非常西化的年轻人,也有穿着汉服的年轻人。这些光谱的两端都可以和谐共处,上海才是真正的多元化社会,真正的包容。
编辑于 2024-05-06 17:07・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不俍 - 4 个点赞 👍
复旦的那个被行政人员排挤因为完成不了合同绩效捅人的教授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行政人员的权力超过了科研人员各种明目张胆地排挤
上海的弓铵越来越喜欢和稀泥
连上海都这样(上海离北京的东西向和南北向距离都比较远)
就是盲目 ⭕的恶果啊
越差的人越派到上海来搅水
编辑于 2024-05-06 14:3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叉叉叉 - 4 个点赞 👍
我不知道你们所说的open是什么?
是指华山路那边老外喝完酒在街上乱叫,然后吐的满地都是?
还是指当年棚改前路边都是黑暗料理,路上扔的垃圾满地都是?
发布于 2024-05-06 15:13・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兴趣使然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开会会牛爸爸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饿魔喵喵吃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