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有一部名叫《白毛女》的电影,影响非常大。
电影情节基本是这样的:
恶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
旧历除夕,杨白劳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黄世仁威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
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卤自尽。
初一早上,喜儿被抢入黄宅后,受尽折磨。黄世仁为斩断喜儿对大春的情丝,夺回王家租地,驱逐王大婶母子,又伺机将喜儿奸污。
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
由于长期缺少盐分摄入,一头青丝变成白发,喜儿因常至破庙中取供品充饥,被村人迷信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春随八路军回到家乡。
此时,黄世仁借村人迷信,制造“白毛仙姑”降灾谣言惑众。留乡工作的大春为发动减租减息,提高群众觉悟,十五之夜,亲往跟踪查探,竟在山洞中与喜儿相逢。
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电影《白毛女》取材自1945年由贺敬之等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又取材自1944年《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在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山区,广泛实地采访而写成的纪实文学《白毛女人》,
李满天之所以要写《白毛女人》,是因为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有了新的方向。
解放战争期间,歌剧《白毛女》是前线解放军完成战前动员的王牌节目。
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俘虏了大量的国民党士兵,那该如何将这些国民党士兵转化为坚强的解放军战士呢?
白天开诉苦大会,晚上看歌剧《白毛女》。
绝大部分国民党士兵,本身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几乎人人都有一个姐姐妹妹是“喜儿”。
这些解放战士初看《白毛女》的时候,联想起自己的姐姐妹妹,个个嚎啕大哭,有怒不可遏者甚至直接拉开枪栓,准备对台上的“黄世仁”开枪。
后来,解放军专门作出规定:凡是观看《白毛女》,任何人不得携带枪支。
最后埋葬蒋家王朝的,大部分都是“喜儿”的哥哥弟弟。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无数解放战士高举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旗帜,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朝鲜战争。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恨国党搞不明白,中共为什么会这么信任这些解放战士?这些解放战士为什么面临那么大的战场压力,也不临阵倒戈?
恨国党们找不到理由,它们只能将之归结为中共给解放战士洗脑了,归结于中共拿家人的安全威胁解放战士。
真实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广大的志愿军战士不愿意让侵略者再踏入中华国土一步,不愿意“还乡团”再重来,不愿意自己的父亲再成为杨白劳,不愿意自己的姐姐妹妹再成为“白毛女”。
我可以死,但我绝不可以退。
现在你竟然告诉我,“解放前地主根本不敢压迫长工,还要哄着长工”,
呵呵,“还乡团”难道真的要重来了?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