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前排群情激愤,多少也是有些无语。
说实话最近不止一次被打成“海军”、“输出情绪”,但有些话我觉得该说还是要说。
我先说结论:
从消费者角度,是否购买华为Pura 70 Ultra以及对产品是否有不满,这都是个人自由。
但从行业和技术角度,目前看Pura70 Ultra所谓的“混用屏幕”,我认为完全无可指摘。
具体分析源自以下三点:
1、出货量达到一定级别后零部件引入多家供应商,这是最最基础的供应链管理,也是行业通行的做法
2、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行业惯例角度,华为Pura70 Ultra采用的京东方与维信诺OLED都是同规格的产品,也都是业界优秀的屏幕水准
3、即使屏幕完全由同一供应商供应,OLED的技术原理也决定了色准等细微参数不可能完全一致
1、出货量达到一定级别后零部件引入多家供应商,这是最最基础的供应链管理,也是行业通行的做法
我不知道知乎上有多少人从事手机或消费电子相关行业,又有多少人了解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
但我觉得,基础的供应链管理应该非常好理解。
出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终端厂商普遍倾向于引入多家供应商。
这固然有保持自身产业链议价权的因素,但客观上也是为了平衡供应链风险。
我看这个问题下有不少人用“扶持京东方和维信诺”反讽,说来也巧。
当初华为旗舰屏幕引入京东方,我就明确说最主要最核心的理由是保障供应,现在我依然这么说:
类似制裁和断供这类,算是供应链风险中最极端的情况,大家已经见识过了。
除此之外,相对更常见的情形比如多供应商方便扩产、避免单一供应的品控风险等等,这些在业内都有无数经验教训。
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问界新M7上市前,仅仅车漆菊厂就准备了三家供应商。
较为完备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是菊厂和赛力斯在两个月内迅速将产能拉到月产两万+水准的重要因素。
但即使已经做了较充分的准备,问界新M7上市初期订单爆发仍然远超预期,一度连三供的车漆产能都用完了……
而在消费电子行业内,上市前后发现部分供应商的部件可能存在问题或风险,类似情况更是不胜枚举。
所以只要出货量达到一定规模,引入多家供应商几乎是必然之举,这也是行业通行做法。
具体到显示屏幕,厂商准备多家供应商或者生产后期引入其他供应商,也是非常常见的情况。
根本不需要点名,行业内有一说一全都是类似做法。
华为旗舰出货量较大,上市初期就准备多家供应商,这是很常见的举措。
2、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行业惯例角度,华为Pura70 Ultra采用的京东方与维信诺OLED都是同规格的产品,也都是业界优秀的屏幕水准
既然多供应商是智能手机乃至消费电子产业不可避免的情况,那有一点很明确:
消费者真正反感的并不是混用本身,而是混用不同规格产品导致花同样的钱得到不同结果的“抽奖”。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算“同一规格”?
如果按照法律限制,只要满足国标或行业标准,同时产品符合厂商公布的参数(否则可能构成虚假宣传),就不会有问题。
然而智能手机零部件太多,单单显示屏幕参数也非常多,很多时候法律管不了那么细。
而且客观上来说,很多零部件生产过程中,自身性能就是会有上下浮动的范围。
这方面不要说屏幕了,就连SoC也是如此,体质好的芯片和体质差的芯片差异有时候不算小。
这还是单一供应商的情况,不同供应商之间差距更大。
所以讨论行业时内不成文的惯例是,尽量保持多供应商零部件差异在一定范畴内,消费者不能或较难直观感知到性能差异,就算是同一规格产品。
但很明显,以上标准说白了很多时候也是自由心证,存在一定的模糊空间。
不过一般来说,超出行业惯例的做法或多或少都要挨喷,这方面行业内有不少负面案例。
这个问题下我看有不少人对B站UP胜利文邹邹念念不忘,笑~
说到底,把一般称为微晶玻璃的东西称为陶瓷不违法,只是突破了行业惯例而已。
还有当初华为引入京东方供应后,三星屏幕是钻石排列,京东方屏幕是周冬雨排列。
不同排列算不算混用其实也有争议,在我看来,某些厂商连soc不同制程都敢混用,屏幕这点差别算啥。
但有不少消费者比较在意屏幕,同时周冬雨排列显示清晰度与钻排确实有差异,少部分用户能通过正面观察肉眼看出来。
所以当时有部分用户对混用周冬雨感到愤慨也是正常情况,我个人完全理解。
当然不论当时还是现在,我还是要说一句,显示排列直接影响的有且仅有显示清晰度,跟色准、均匀性、可视角度都没有直接关系,不要妖魔化周冬雨。
而具体到华为Pura 70系列,所谓的“混用”就多少有些牵强。
所谓“不同屏幕色准差异巨大”,“没有经过出厂校色”的谣言,实际上只是测试方法不同而已。
这方面已经有UP主解释过,我就不多言。
Pura70 Ultra京东方/维信诺实际的色准差异是多少?
是Δ1.1对Δ0.7,维信诺色准略优,但正常人肉眼很难察觉。
所谓的“肉眼可见的颜色差距”,指的是超过40度的大倾斜角度观察下的颜色衰减。
说白了,京东方可视角度更好,色准略微差一点;
维信诺可视角度差一些,色准表现略好。
综合色准、亮度、清晰度、均匀性等各方面表现来看,这两块屏幕在业内都是相当优秀的水准。
至少就我个人观点,大倾斜角度对大多数正常消费者都只是心理影响而非实际影响。
而且我可以非常明确的说,这种大倾斜角度观察,能出现类似问题的屏幕可太多了。
所以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行业惯例角度,我认为Pura 70 Ultra所谓混用的做法都无可指摘。
3、即使屏幕完全由同一供应商供应,OLED的技术原理也决定了色准等细微参数不可能完全一致;
话虽然这么说,但如果消费者对于色准或可视角度的差异还是感到不舒服,我个人也认为是正当的。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买与不买、购买后满意与否,这都是个人自由。
如果消费者希望有更高标准的准求,希望显示屏幕能做到色准均匀性可视角度等等各项细节高度一致呢?
对此我非常明确的说,对不起,做不到,再强的供应链管理也做不到。
或者更准确的说,以目前的生产技术而言,追求OLED各项细微显示细节高度一致,成本会指数级上升,甚至上升到厂商和消费者都难以承担的程度。
说到底,这是OLED先天的技术原理决定的。
OLED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物往往意味着先天就面临更多变数。
一般来说,同一供应商同一批次,亮度、色准、可视角度等参数不会有根本性区别。
少数差异过大的不良品会被过滤掉,大多数产品的素质仍然大致在同一范畴内。
但以目前的生产技术而言,即使是同一供应商,不同批次的OLED屏幕都不可避免的会有各方面的细微差距。
这是显示面板行业的基础常识,任何不信的随便拉业内的打听一下都知道。
甚至我说“不同批次”都是保守说辞,实际情况是,哪怕是同一批次有时候也会有细微区别。
如果非要杠的话,我觉得同一供应商不同批次的差距多大、品控多严、各项指标量化多细,这些都可以讨论。
但如果要绝对化的追求各方面均达到一致范畴,成本很可能会指数级上升。
总而言之,华为Pura 70 Ultra所谓“混用”,我认为目前看并没有超出行业通行做法。
所谓的色差明显也是有各种局限,并不是完整事实。
我最后再强调一遍,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买与不买、购买后满意与否,这都是个人自由。
但从行业和技术角度,目前看Pura70 Ultra所谓的“混用屏幕”,我认为完全无可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