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鸿博股份发布业绩修正公告,业绩由盈转亏。针对此事,监管火速出手,鸿博股份连收警示函和关注函。
事实上,上述业绩“变脸”的现象并非个案。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7日,今年已有近50家上市公司对业绩预告进行修正,其中超40家企业下修业绩数据,部分企业出现业绩“大变脸”。
近50家企业修正业绩预告,“高估”业绩为普遍现象
距离年报披露的截止时间越来越近,不少上市公司在这个时间段露出“真面目”,对业绩预告进行修正,一些公司的业绩甚至发生“大变脸”。
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有超40家企业“高估”业绩,并在业绩修正公告中进行不同程度的调减。具体来看,誉衡药业、广康生化、英飞特、北方长龙等多家企业下调业绩数据。
此外,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一些企业的业绩情况发生180度大转弯,从盈利转为亏损,包括超卓航科、中环海陆、平治信息等多家企业。其中,超卓航科由于5995万元存款被划转相关的刑事案件尚在侦查过程中,具体可收回金额尚不能确定,拟对上述5995万元全额确认为损失,此次修正导致超卓航科2023预计归母净利润从盈利2400万元至3000万元,变为亏损2995万元至3800万元;中环海陆预计归母净利润从盈利310万元至460万元修正为亏损2500万元至3400万元。
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发现,这些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原因五花八门。其中,计提减值、调减收入是两大主要原因。例如,卓郎智能修正业绩后盈利大幅缩水,归母净利润从6000万元至1亿元修正为3000万元至4000万元。卓郎智能表示,业绩修正的原因在于公司补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导致税前利润减少约5000万元;广康生化、东方国信、澄天伟业、通灵股份等企业在不同程度上计提资产减值。
此外,调减收入也是多家企业业绩出现“变脸”的重要原因。具体来看,铁岭新城将2023年混塔业务的收入确认方式由“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并将该收入在营业收入中予以扣除。此外,民德电子、神思电子、东华测试等公司也因为收入确认方法调整导致业绩出现变脸。
除了多数企业下修业绩数据,也有极少部分企业向上调整业绩。例如,*ST豆神将预计亏损3.2亿元至3.8亿元,修改为盈利2870万元至3430万元;九州一轨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从100万元至800万元修改为1181.7万元。
业绩预告及修正引发监管关注,部分企业面临退市风险
随着监管日趋严格,一些业绩变脸的企业引发监管关注。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丰华股份、华嵘控股、ST富润等企业收到上交所针对业绩预告发布的监管函或问询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年审会计师对鸿博股份收入确认并不“认账”,鸿博股份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营业收入从8.5亿元至9.98亿元修正为5.9亿元至6.5亿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盈利3740万元至5610万元修正为亏损5000万元至5800万元。
对于业绩大幅“变脸”的具体原因,鸿博股份称,英博数科于2023年开展与北京京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京能”)就智算中心建设设备采购的合作,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就上述合作项目公司已收到北京京能支付的首笔合同款49984.1万元,公司已交付了部分设备并取得阶段性设备验收确认单。而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公司应在该项目所有设备交付并完成最终部署后方可确认收入,相关收入在营业收入中予以扣除。因此,公司对业绩预告中的财务指标进行更正。
4月15日晚间,鸿博股份相继收到了福建证监局的警示函和深交所的关注函。警示函指出,鸿博股份业绩预告修正公告较原业绩预告存在重大差异且盈亏性质发生变化,涉嫌违反相关规定,故对鸿博股份董事长倪辉、财务总监浦威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深交所后续将对公司及相关当事人启动纪律处分程序。
此外,不少企业由于业绩持续低迷,已在退市的边缘徘徊。铁岭新城、ST中利、ST富润、科新发展等企业因触及不同退市指标,而在业绩修正公告中披露退市风险警示。
ST中利表示,经过业绩预告修正后,预计公司2023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亏损0万元至6亿元。根据上市规则相关规定,在2023年年度报告披露后,若公司2023年度期末经审计净资产为负值,公司股票交易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4月15日,ST富润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更正及致歉公告,其2023年度营业收入经更正后为9350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约为7290万元。ST富润表示,若会计师年度审计结果为公司最终扣除后的营业收入小于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准)为负,公司将触及财务类强制退市情形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业绩预告失准,上市公司需提升信披准确性
针对业绩预告修正前后财务数据相差较大甚至变脸情况,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肖玉航向记者表示:“正常来讲,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相较于实际数据不会变化特别大。但实际上,一些企业在年度业绩预告中表现盈利,时隔三个月突然又修正业绩,宣布亏损。这可能存在信批违规、财务操纵等问题。”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张琦告诉记者,上市公司进行业绩修正存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可能包括市场环境的变化、行业发展趋势的波动、公司经营策略的调整、突发事件的影响等,而主观因素可能涉及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信息披露的不规范,甚至故意调整业绩以迎合市场预期或达到某些特定目的。
“业绩变脸现象本身并不直接意味着操纵股市或存在虚假陈述等问题,但如果业绩变脸伴随着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或故意延迟披露等行为,则可能涉嫌违反证券法规。”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
如何提高信披质量,让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更具参考性和准确性?张琦表示,首先要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监管机构应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加详细、透明的业绩预测依据,确保业绩预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应提高违规成本,对于故意发布虚假业绩预告的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人,监管机构应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包括但不限于罚款、市场禁入、刑事责任追究等。
此外,张琦表示,还应强化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保荐机构等的“看门人”责任,要求其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业绩预告进行严格审核。同时,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增强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投资者对业绩变脸风险的认识,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减少因业绩变脸而产生的市场波动。最后,要强化内部控制,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规范财务报告流程,确保业绩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也是从根本上减少业绩变脸现象的关键。
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史冰倩 实习生 蓝晓宇
责编:陈玉尧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