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认为,周迅对如懿的演绎没有大问题,换个人很可能把如懿身上残留的那点疲惫沉重也一笔抹杀。
尤其在刘诗诗的演技还不大稳定的前提下。
术业有专攻。
《如懿传》的大问题是剧本垃圾。
有人说剧本垃圾是因为周迅改戏,也有人说是因为剧组对周迅太听之任之、各资源咖轮番给自己加戏,还有说前几集剧本出自导演之手的。
无论因为什么,客观上《如懿传》呈现出的效果就是剧本差、台词差。
换掉周迅、换掉导演、把所有所谓资源咖换成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或许可以规避现存的问题,譬如如懿显老、爱噘嘴、爱晃荡美甲、不参与宫斗、整部剧叙事节奏缓慢等等。
但即使没了这些问题,不好好打磨《如懿传》剧本,是很难雕出花来的。
周迅对如懿的演绎,不全是负面的。
她是老了,做某些表情的时候不那么可爱,但有些委屈、伤心、疲惫确实表达的很好。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负面效果,那可能是因为周迅对如懿有太多的个人理解,在如懿身上进行了太多自我表达。
这超出她的业务范畴了。
演员的任务是把文字具象化,把编剧写好、设定好了的角色演绎出来,而不是自行完善剧情和人物设定。
很多演员没有丰满角色的能力,他们的理解需要矫正、纠正,而不是接受乃至吹捧。
在一个人物逻辑混乱、剧情稀烂的电视剧里,再好的演员也无计可施。
你让哪个演员来说“嘉贵妃爱折磨嬿婉,一定不会让她死,你们先等等”,观感都不会太好。
你让哪个演员来多女同舟、一起侍寝,都难以避免显得猥琐的问题。
现在对《如懿传》的审判里,有的不那么客观。
周迅某些情节的演绎是有问题,但也有些地方是真实但不那么精确。
有的演员演技很精确,精确到哪只眼睛掉眼泪、流多少,但并非只有足够精确才算有演技。
永琪去世那场戏里,很多人说周迅不悲痛,但乍然听到身边人去世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确实可能不是痛苦,而是隐隐有点意识但又不愿相信的错愕、茫然。
人在面临至亲去世的时候,很大概率第一反应是不信,是努力伪装甚至说服别人相信一切如常,这时候不大哭特哭是正常的。
她一定要到意识到这个人真正不在了的时候,才觉得悲痛。
人心灵上被重锤一下,确实可能懵住。
抛开情节不谈,如懿在剧中面对不同人去世的时候,给的第一反应大多都是内敛的,她的悲痛有个传导过程,然后再慢慢掉眼泪。
凌云彻死的时候,她也没有痛哭,而是坐在屋子里,仰头对着投入室内的一束光线轻轻叫了声“凌云彻”。
接受死亡是个渐进的过程,人有时候面对死亡的第一反应,是觉得他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