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回答

国家统计局发声:生猪价格拐点到了,如何评价这一轮猪周期?后市表现如何?会怎样影响 CPI?

大河财立方

现在养猪卷到什么程度?

据说就在前两年,王健林打算投资开养猪场。但考察之后只留下一句话,你们建一座养猪场居然要几个亿,我们建一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没错,就是这么贵。

而且你知道现在一个资深的猪倌有多稀缺?

不仅要求985毕业,还得对打疫苗、预防疾病、小猪接生之类的技能样样精通。

就因为这个人才太抢手,前段时间,牧原股份还试图发起过一个号召,想跟其他几个猪企,签订一个互不挖人公约。

当然,这个行为涉嫌垄断,在被相关部门约谈之后,已经叫停了。

CPI缓慢回升,生猪价格到了价格调整拐点

按照以往的经验,猪周期大概四年一轮。而上一轮猪周期,是2018年5月开始的。

你发现哪里不对劲没有?

没错,这轮猪周期,已经六年了。

什么概念?这差不多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个猪周期。

按照历史经验,猪肉不仅应该涨,而且应该是现在、立刻、马上暴涨。

其实关于猪周期,以及整个养猪行业,我们一直存在的两个误解

第一,过去我们都觉得,之所以存在猪周期,是因为中国养猪的散户太多。赚钱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前进;赔钱的时候,大家又一窝蜂地后退。确实,这个感受很符合直觉。

但事实是之所以存在猪周期,不是因为养猪的散户太多,而是因为养猪的散户太少。

因为假如细看,你会发现,咱们中国的每一轮猪周期,其实都不是养猪行业自我调节的结果,而是猪瘟之类的极端情况导致的。只不过,这个极端情况出现的频率,恰好是4年左右。

一季度末,生猪存栏40850万头,同比下降5.2%;一季度,生猪出栏19455万头,下降2.2%

这就给人造成一个误解,觉得养猪行业存在一个4年的自我调节周期。

猪周期这个说法,最早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开始的。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出现了两个结果。首先,大家越来越有钱了,消费的猪肉越来越多。其次,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养猪的散户变少了。很多地方都开始了规模化养殖。这就导致,一旦发生猪瘟,就是团灭。

第一轮猪周期是2003年到2006年,而2003年,正好是非典疫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生猪只能在产地销售,无法远途运输。这就导致猪肉价格上涨。

第二轮猪周期是2006年开始的,而那年春天,江西正好出现了高热病。这堪称中国养猪史上的浩劫。直到2007年,科学家才搞清楚,这一轮高热病的病原体,是蓝耳病病毒。之后就是漫长的修复期。

你再看这回的猪周期,是2018年开始的,而2018年是什么情况?没错,正好是非洲猪瘟。

因为规模化的养殖,就导致猪瘟的传播要更快。这才是猪周期的源头。

你可能会说,那为什么不散养呢?不好意思。假如全都散养,情况可能还不如现在。

首先,散养的猪,品质、产量、卫生条件,都没有规模化养殖可控。其次,规模化养殖在面对一般的疾病时,也可以快速采取统一的应对措施。只有遇到猪瘟之类的极端情况,这道防线才会失效。最后,假如散养,产量可能更没有保证。猪肉的价格可能更贵。

换句话说,猪周期,算是规模化养殖的一个副产品。它最大的威胁,来自猪瘟之类的极端情况。

但问题是,这个极端情况什么时候出现,谁都说不准。

假如没有极端情况出现,猪肉的价格,就会被死死锁定在现在的水平,它很难出现大波动

生猪存栏依然处于高位,对猪价保持审慎乐观态度

关于养猪行业的第二个误解是,这一行的竞争,比你想象得更激烈。

规模化养殖是个趋势。现在国内的养猪企业,主要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企业跟养猪户之间结成联盟,养猪户负责养,企业负责扶植和收购。比如上一代猪王,温氏股份,就是这个模式的代表。

第二种是集中养殖,比如这一代猪王牧原股份,采取的就是集中养殖模式。但是注意,你可别看温氏股份名义上带着散养两个字。但这里的散养,指的是小养殖场,而不是那种只养一两头猪的散户。换句话说,规模化,是一个总体的趋势。

而且在这个总体趋势里,养的猪越多,猪就越便宜。但问题是,谁都不能停。这个时候,大家想的就是一个字,熬。看谁能把成本降低,看谁能把对手熬出局。

为了赢得竞争,什么数字化手段、疾病防控技术、高端养猪人才,通通是标配。

发布于 2024-04-16 20:49・IP 属地辽宁
大叔你真棒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