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声:生猪价格拐点到了,如何评价这一轮猪周期?后市表现如何?会怎样影响 CPI?
4月16日,国新办就2024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从未来走势看,我们认为CPI会在低位缓慢回升。一方面是经济持续向好,...
- 0 个点赞 👍
年末,猪肉已进入传统消费旺季,但猪价却持续低迷。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2第3周商务部监测全国白条猪批发均价为20.02元/公斤,环比上涨0.20%。
拉长来看,猪价已经跌入了历史底部区间。受此影响,上市猪企很有可能迎来今年连续第四个季度的亏损,出现生猪养殖产业中罕见的“亏年”现象。

数据来源:Wind、商务部,截至2023.12.22
“猪周期”将迎史上首次“第四个亏损底”?
根据山西证券统计,2006年以来,我国生猪行业经历了4轮猪周期——
第一轮:2006年5月-2010年3月,周期时长46个月;
第二轮:2010年3月-2015年3月,周期时长60个月;
第三轮:2015年3月-2019年2月,周期时长47个月。
前3轮周期的持续时间均在46个月以上,且亏损底为2-3个。
第四轮:始于2019年2月,当前正处于本轮周期筑底、磨底阶段的第3个亏损期(2021、2022、2023年)。相比前几轮周期,行业亏损的深度和时间长度有明显的扩大。

这一轮下行周期为何如此漫长,或者换个问法,为什么去产能变慢了?
对此,山西证券解释指出,过去个体小养殖户的出栏占比相对较高,这一群体拥有其他非养殖来源、资本约束小,因此在猪价下行并进入亏损阶段时,很容易压缩产能和减少产量,甚至是停产或彻底退出。
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大型专业化养殖企业的出栏占比逐渐提高。由于此类养殖经营者为专业化经营,固定资产投资较大,面临较强的资本约束,因此在猪价下行并进入亏损阶段时,压缩产能和停产的能力、意愿均比个体小养殖户要弱,因而行业低谷去产能的速度会更慢,行业亏损幅度更大或亏损持续时间更长。
去产能进行到哪一步了?
根据近几轮“猪周期”的演化发现——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的基础和市场供应的“总开关”,根据农业农村部通知,“十四五”期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2023年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中提到,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整为3900万头,比原先的4100万头进一步减少200万头。
从生猪养殖周期来看,能繁母猪配种后,经过4个月的“妊娠-产仔-哺乳”期,加6个月的仔猪育肥期,可以影响10个月以后的生猪出栏,进而影响未来猪肉价格的变化。因此,能繁母猪存栏下降领先于猪价上涨。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10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的数据,2023年10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210万头,同比降3.86%,环比降0.71%。即使在同环比降幅双双扩大的情况下,存栏量仍高出正常保有量110万头,比新的调控方案多310万头。
然而,最新的三方数据似乎出现了一些“转机”。
根据各三方平台数据——博亚和讯1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2.82%(前值为减少1.40%)。钢联1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总体环比减少1.92%(前值为减少0.44%)。涌益咨询11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1.57%(9月降0.27%、10月降0.85%)。尽管各个平台统计口径略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显示出能繁母猪去化加速的趋势。
此外,11月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积极信号——博亚和讯数据显示,11 月末全国生猪存栏环比-0.39%,同比-0.05%,是同比连增38个月后首降。这意味着,能繁母猪去化已经开始反映到出栏层面。或许受此影响,二级市场畜牧养殖板块近期一度出现背离大盘的强势表现。

来源:Wind
往后看,加速趋势能否持续,是本轮“猪周期”演化最值得关注的信号之一。
如何布局?机构:抓住“亏损期+低PB”窗口
目前主流机构普遍认为,“猪周期”拐点将在明年出现。
华泰证券认为,考虑到目前生猪供应仍较充足,预计年前猪价或很难回到盈利水平、年后猪价预计仍以低迷运行为主,有望驱动行业产能去化明显加速,周期拐点或在明年显现。不管是从头均市值还是PB视角,目前生猪养殖股的估值都仍处于历史底部,板块配置的安全边际较高。考虑到以往猪周期中股价拐点通常领先于猪价,建议布局生猪养殖板块。
山西证券认为,如果明年第4个“亏损底”是最后一个底,则当前的第3个“亏损底”有可能成为养殖股新一轮周期的起点。悲观假设下,若明年第4个“亏损底”不是最后一个底,则仍可以在第3个“亏损底”期间以“亏损期+低PB”策略捕捉养殖股的阶段性机会。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中证畜牧指数(930707)估值为2.73倍PB,处于5%历史分位数,处于底部区间。

来源:wind,截至2023.12.21
从历史表现看,中证畜牧指数(930707)和猪价呈现强相关性,指数成分股35只,全面覆盖畜牧养殖全产业链的同时,在生猪养殖核心赛道重点布局。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5.1.7-2023.12.6。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指数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
看好“猪周期”未来反转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跟踪中证畜牧指数的畜牧养殖ETF(516670),场外用户可通过联接基金(A类 014414;C类014415)进行定投、申购。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观点、看法和思路根据截至当前情况判断做出,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对于以上引自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观点或信息,不对该等观点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承诺。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
中证畜牧养殖指数近五年表现分别为-17.16%(2018)、75.7%(2019)、13.49%(2020)、5.93%(2021)、-13.21%(2022)。中证畜牧养殖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和发布。指数编制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保指数的准确性,但不对此作任何保证,亦不因指数的任何错误对任何人负责。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亦不构成基金投资收益的保证或任何投资建议。指数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
发布于 2024-04-16 12:02・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小迷糊 - 0 个点赞 👍
猪周期通常表现为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其背后是供求关系的变动。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06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四轮猪周期,每一轮周期的时间跨度大约在4-5年左右。这一轮猪周期的特点是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且上涨速度快。
预测猪价的后市表现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市场供应情况、饲料成本、政策调控等。如果供应量逐渐增加,可能会使得价格趋于稳定甚至下降;反之,如果供应紧张状况持续,则价格可能维持高位或继续上涨。
猪肉价格在CPI中占有较大的权重,因此猪肉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CPI的走势。根据以往的推算,猪肉价格上涨可能会导致CPI上升。然而,如果猪肉价格稳定或下降,它对CPI的拉动效应将减弱。
发布于 2024-04-16 12:31・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自由之翼 - 5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林二丘 - 47 个点赞 👍
CPI里面食品影响是最大的,猪肉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所以研究CPI很多人会把猪周期连着一起研究
猪周期最关键的数据就是能繁母猪数据
就像你要研究人口,就肯定要研究结婚,孕妇这些数据,是一个道理
目前最新的情况是4000万头左右
如果能繁母猪跌破3700万,猪肉价格会拉升比较快,跌破3500万会非常明显的拉升,跌破3000万会飙升
猪周期会来的非常迅猛,按照目前4000万头来看,只能说猪肉价格温和稳住,小幅提升就差不多了,不可能大幅涨价
因为市场上依旧不缺猪肉,价格要看供需的,猪肉少,价格就高
能繁母猪就是猪肉价格的先行指标,能繁母猪还有这么多,市场上就不会缺猪肉
价格可以回暖一点,那是必然的,因为之前太低了,这是基数问题,但贵不起来
至少今年来看,猪肉价格会比较平稳,所以对cpi来说会有一些促进,但不会特别大,反正不会和去年一样拖后腿
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情况
喜欢研究猪周期,喜欢投资猪周期的朋友,都可以去复盘一下,研究研究猪肉价格和能繁母猪数量的一个情况
脱离能繁母猪数据是没办法聊猪肉价格和猪周期的
能繁母猪影响的是10个月后的猪周期
如果出现能繁母猪大幅下滑,就可以对应10个月后猪肉产量下滑,价格就会提前上涨,相关企业股价也一样
2022年,我国猪肉产量5541万吨,同比增长4.6%,位居世界第一
我们就按照杀的是135公斤的猪来做计算,则生猪屠宰量4.5亿头
能繁母猪平均产仔15头/年,按照4.5亿头生猪屠宰量,只需要3000万头能繁母猪
所以目前产量还是比较严重过剩的
不到3500万头以下,根本不缺猪肉,价格怎么大涨?
而且如果没有各种病疫导致很多能繁母猪大规模扑杀
猪肉产能不容易大幅下滑,猪周期就很麻烦
正常慢慢的去化是非常慢的,非常非常慢
正常情况下猪也不会莫名其妙减少,要不就是猪瘟
要不就是猪肉企业之间互相卷,把几个龙头企业卷死了,人家不养了,猪也会少一波
但现在不一样,现在很多养猪的龙头企业还在扩产,逆市扩张,想熬死别人,都不觉得自己会被熬死
才会导致现在猪周期确实很纠结,后面看见有龙头养猪企业倒下,可能才会好转,猪周期或许才会波动大一点
很多养猪企业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一轮猪周期时间会持续这么久,包括很多关注猪肉板块的股民也一样
没想到大厂还在继续扩产,还没有头部企业倒闭,大家还在熬
现在很多中小散户养猪人现在也开始有点纠结了,怕亏损,已经有点想放弃了
这就是博弈,大厂不仅仅想熬死对手,还想逼退各种中小散户,希望养猪行业可以集中到企业手里
这个博弈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以前猪周期的发展到极致的时候都伴随着养猪大幅亏损,并且能繁母猪大幅下降的情况发生
这一波猪周期肯定是猪肉行业的大洗牌
养猪的资产越来越重,进入养猪的门槛就越来越高,各种养猪的散户会越来越少
在2007年,退出养殖行业的规模养猪人有97%是49头规模以内
到了2021年,退出养殖行业的养猪人当中,有约6%来自3000头规模以内
按照目前这样的情况来看,最终肯定会有一批头部养猪企业亏到受不了倒下,或者是大部分散户退出,才会出现价格大涨的情况
这一轮猪周期确实是最漫长的的猪周期
发布于 2024-04-16 18:58・IP 属地江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阳光下的沈同学 - 35 个点赞 👍
上次从背面引进猪肉搞出猪瘟加上环保原因导致猪肉一斤三十,几乎翻了个倍,然后,当年猪肉总消费金额不变。牛逼是真的牛逼,涨价一倍东亚人就有本事吃一半……这么稳定的生物全世界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其实统计局没必要说这些,您就随便公布就行了,大家又不会不相信,对吧。
发布于 2024-04-18 09:41・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温酒 - 3 个点赞 👍
妹妹说这几年养猪亏得不行,养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但今年说要增加点数量,因为同村很多人已经不养猪了,所以我也同意拐点应该不远了。
家里妹妹从2018年底开始养猪,妹妹初中毕业结婚后一直没有什么好工作,家里有亲戚不养猪了,有个小的猪场要卖,妹妹决定接手,也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真的没有任何经验,从20头小猪开始,后来达到存栏量300头,到2019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开始回大幅升,2020年叠加疫情和非洲猪瘟影响,猪肉价格节节攀升,妹妹一年净赚小一百万。
看红了身边的很多人,然后很多人加入养猪大军,等养大了猪却发现价格已经不似以前。猪肉价格也从2021年开始走下坡路,妹妹也开始从盈利变成了亏损。但她继续坚持了下来,她也预测应该行情又快到了。
发布于 2024-04-16 21:24・IP 属地天津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砂砾 - 1 个点赞 👍
当前,中国的生猪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4月16日的发布会上指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经出现了调整的拐点,其中包括生猪价格。这一消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然而,猪价是否真的到达了转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生猪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多家上市猪企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生猪销售均价连续三个月实现上涨。具体来看,3月份,牧原股份商品猪价格相比1—2月份有所上升,商品猪销售均价14.24元/公斤,比1—2月份上升 2.89%;温氏股份毛猪价由1月份的13.76元/公斤升至14.73元/公斤;大北农今年1月至3月的生猪销售均价从13.66元/公斤逐步上涨至14.41元/公斤;东瑞股份在同一时期的销售均价也从15.36元/公斤增长至16.04元/公斤;金新农的生猪销售均价在这三个月内则从13.46元/公斤提升至14.77元/公斤。
这一系列的涨价数据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生猪市场的回暖趋势,也反映出上市猪企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市场低迷后,正迎来销售价格的温和复苏。
说到原因,一季度猪价上涨主要是受二次育肥入场及养殖端缩量刺激,而并非需求端的支撑。随着气温升高,下游猪肉消费意愿不强,需求端难有明显提振,甚至可能拖累猪价涨幅。同时,生猪价格能否全面上涨,还受去产能情况、非洲猪瘟疫情扰动以及市场供应量等因素的影响。
事实上,当前虽然能繁母猪存栏在下降,但整体供过于求的局面尚未改变,市场短时供应量仍处于相对过剩阶段,其实这对于猪价的进一步上涨构成了一定的制约。
近期仔猪价格也呈现强势上涨的态势。多地仔猪价格已经攀升至每头超过600元,这一趋势促使了各大上市猪企增加仔猪的销售量。仔猪价格的持续攀升,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对未来行情的乐观预期,以及部分亏损已久的养殖户希望借此机会扭转局面的心态。
从市场数据来分析,今年一季度的仔猪供应量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这为仔猪价格的上涨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来说,由于2023年生猪价格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为了减少亏损,部分养殖场主动采取了去产能的措施。同时,2023年四季度在某些地区猪病的散发,也迫使养殖端加速了产能的去化进程。
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从2023年8月到11月,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呈现出一个明显下跌趋势。根据生猪生产周期进行推算(即母猪怀孕4个月加上仔猪断奶1个月),这意味着在今年1月至3月期间,7公斤重的仔猪供应量会相应减少,从而为仔猪价格的上涨提供了坚实基础。
业内对下半年猪价行情持乐观态度。他们普遍认为猪价有望在下半年继续好转,甚至进入季节性上涨通道,但对于是否真正到达猪价转折点仍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考虑到供给压力仍较明显,市场上半年猪价或将先扬后抑。另一方面,尽管下半年供给压力有望减弱,但市场需求的恢复速度仍存在变数,猪价的上涨空间可能受到养殖成本的限制。
所以,猪价是否真正到达拐点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才能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这些因素包括市场供需关系、产能去化情况、非洲猪瘟疫情对价格的影响以及下游市场的接受力度等。
在面对猪价波动时,养殖户以及养殖企业应保持理性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多个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采取措施来稳定市场价格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猪价是否真正到达拐点,都应关注行业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来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这将为生猪养殖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为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见习编辑:李文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发布于 2024-04-16 18:51・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大河财立方 - 1 个点赞 👍
猪也不容易,一涨价都是养猪的,一跌价都是杀猪的。
从猪周期的角度来看,生猪产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生猪养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而市场需求和供给则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疫情、天气等。在这一轮猪周期中,随着前期生猪产能的持续去化,以及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生猪供应逐渐趋紧。同时,市场需求在经济的逐步企稳下也有所上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生猪价格的回升。
对于后市表现,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预计生猪价格将呈现先弱后强的走势。在供应端,虽然当前生猪存栏依然处于高位,但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持续下降,预计后期生猪供应量将逐渐减少。在需求端,随着经济的恢复和消费者信心的提升,猪肉需求有望稳步回升。此外,节假日消费旺季的到来也将进一步拉动猪肉需求的增长。因此,从供需关系来看,生猪价格后市有望继续保持上涨态势。
至于对CPI的影响,由于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其价格变动对CPI的影响较大。随着生猪价格的回升,食品价格整体将呈现上涨趋势,进而对CPI产生一定的推升作用。然而,由于CPI还受到其他多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影响,因此生猪价格对CPI的影响程度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总体来说,这一轮猪周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态势。后市生猪价格有望继续保持上涨趋势,对CPI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具体的价格走势和影响程度还需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和市场的平稳运行。
发布于 2024-04-16 13:40・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是行止也是行云 - 0 个点赞 👍
现在养猪卷到什么程度?
据说就在前两年,王健林打算投资开养猪场。但考察之后只留下一句话,你们建一座养猪场居然要几个亿,我们建一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没错,就是这么贵。
而且你知道现在一个资深的猪倌有多稀缺?
不仅要求985毕业,还得对打疫苗、预防疾病、小猪接生之类的技能样样精通。
就因为这个人才太抢手,前段时间,牧原股份还试图发起过一个号召,想跟其他几个猪企,签订一个互不挖人公约。
当然,这个行为涉嫌垄断,在被相关部门约谈之后,已经叫停了。
CPI缓慢回升,生猪价格到了价格调整拐点 按照以往的经验,猪周期大概四年一轮。而上一轮猪周期,是2018年5月开始的。
你发现哪里不对劲没有?
没错,这轮猪周期,已经六年了。
什么概念?这差不多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个猪周期。
按照历史经验,猪肉不仅应该涨,而且应该是现在、立刻、马上暴涨。
其实关于猪周期,以及整个养猪行业,我们一直存在的两个误解
第一,过去我们都觉得,之所以存在猪周期,是因为中国养猪的散户太多。赚钱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前进;赔钱的时候,大家又一窝蜂地后退。确实,这个感受很符合直觉。
但事实是之所以存在猪周期,不是因为养猪的散户太多,而是因为养猪的散户太少。
因为假如细看,你会发现,咱们中国的每一轮猪周期,其实都不是养猪行业自我调节的结果,而是猪瘟之类的极端情况导致的。只不过,这个极端情况出现的频率,恰好是4年左右。
一季度末,生猪存栏40850万头,同比下降5.2%;一季度,生猪出栏19455万头,下降2.2% 这就给人造成一个误解,觉得养猪行业存在一个4年的自我调节周期。
猪周期这个说法,最早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开始的。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出现了两个结果。首先,大家越来越有钱了,消费的猪肉越来越多。其次,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养猪的散户变少了。很多地方都开始了规模化养殖。这就导致,一旦发生猪瘟,就是团灭。
第一轮猪周期是2003年到2006年,而2003年,正好是非典疫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生猪只能在产地销售,无法远途运输。这就导致猪肉价格上涨。
第二轮猪周期是2006年开始的,而那年春天,江西正好出现了高热病。这堪称中国养猪史上的浩劫。直到2007年,科学家才搞清楚,这一轮高热病的病原体,是蓝耳病病毒。之后就是漫长的修复期。
你再看这回的猪周期,是2018年开始的,而2018年是什么情况?没错,正好是非洲猪瘟。
因为规模化的养殖,就导致猪瘟的传播要更快。这才是猪周期的源头。
你可能会说,那为什么不散养呢?不好意思。假如全都散养,情况可能还不如现在。
首先,散养的猪,品质、产量、卫生条件,都没有规模化养殖可控。其次,规模化养殖在面对一般的疾病时,也可以快速采取统一的应对措施。只有遇到猪瘟之类的极端情况,这道防线才会失效。最后,假如散养,产量可能更没有保证。猪肉的价格可能更贵。
换句话说,猪周期,算是规模化养殖的一个副产品。它最大的威胁,来自猪瘟之类的极端情况。
但问题是,这个极端情况什么时候出现,谁都说不准。
假如没有极端情况出现,猪肉的价格,就会被死死锁定在现在的水平,它很难出现大波动。
生猪存栏依然处于高位,对猪价保持审慎乐观态度 关于养猪行业的第二个误解是,这一行的竞争,比你想象得更激烈。
规模化养殖是个趋势。现在国内的养猪企业,主要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企业跟养猪户之间结成联盟,养猪户负责养,企业负责扶植和收购。比如上一代猪王,温氏股份,就是这个模式的代表。
第二种是集中养殖,比如这一代猪王牧原股份,采取的就是集中养殖模式。但是注意,你可别看温氏股份名义上带着散养两个字。但这里的散养,指的是小养殖场,而不是那种只养一两头猪的散户。换句话说,规模化,是一个总体的趋势。
而且在这个总体趋势里,养的猪越多,猪就越便宜。但问题是,谁都不能停。这个时候,大家想的就是一个字,熬。看谁能把成本降低,看谁能把对手熬出局。
为了赢得竞争,什么数字化手段、疾病防控技术、高端养猪人才,通通是标配。
发布于 2024-04-16 20:49・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大叔你真棒 - 0 个点赞 👍
我觉得不可能,不是刚进口的俄罗斯猪肉到了吗?
按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数据,生产用的母猪依然是远大于实际需求量的。而且现在我国养殖技术提高以后,PSY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早就说了,不看到一批盲目扩张的死下去(甚至可能是大企业),拐点是不会到来的。
现在反正我身边的搞养殖的,彻底死下去的也就只有一家。虽然很多也已经是资不抵债,但是还在勉强维持运行。包括大企业里面,现在要说死掉的也就只有正邦。这些还在勉强维持运行的,都在堵熬过这个周期,那产能就下不去。不仅如此,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提前准备,为“价格上涨”又开始扩张产能了。
产能没下去,再叠加进口点俄罗斯的便宜猪肉,拐点暂时还不会到来的。当然,如果速度快的话,也许今年下半年会成为拐点。
另外呢,如果觉得猪肉价格过低影响了CPI,还不如直接调猪肉价格的权重得了。
编辑于 2024-04-18 00:33・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勃列日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