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了杨毅的评价,不禁要了解《体坛周报》此次CBA常规赛评选的来龙去脉。
(体坛周报旗下的《体坛扣篮特刊》)
《体坛周报》本次CBA常规赛评选,并非是凭空抖机灵,2021年,他们已经进行过这项活动,这一次不过是重新开始。
去《体坛周报》自述,重启媒体人CBA常规赛奖项评选后。周报共向75位媒体人发出邀请函,64人回复表示乐意参与,最终只收回有效选票29张。个中缘由,艰难险阻,不值一提。
《体坛周报》说:“虽然此次活动险些被搅黄,但在常规赛季结束后的第一个周一,我们还是荣幸地刊发由29位媒体人选出的2023-24赛季CBA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最佳防守球员、最快进步球员、最佳新秀、最佳教练以及外援MVP。
与CBA官方的奖项评选相比,我们的这个“野榜”有以下几个主要区别:第一,最佳新秀的评选范围,仅限于2023-24赛季首次亮相CBA的国内球员;第二,我们并不设置候选人名单,只要求得票球员或教练,需至少出战或执教26场以上常规赛;第三,此次评选的参与者都同意实名投票,并允许我们将每个人的选票公之于众。”
从《体坛周报》自述来看,这次评选确实受到了干扰。至于杨毅指名道姓是CBA公司的某先生给参与评选的人逐人打电话,并且威胁他们。尽管没看到当事人对此事的回应。但至少可以肯定,肯定有人代表CBA公司威胁了这些被邀请的评选人,以致多数人退出了评选。
很明显,这个威胁者,肯定有CBA官方的背景。不然他的威胁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别人也不理他。

(阿布都沙拉木获得体育周刊评选的MVP.奖)
那么问题来了,
CBA声称,CBA的各种评选是CBA公司的独家版权,任何人不得染指。那么《体坛周报》有没有资格举行这样的评选?
CBA公司为什么反对这种评选?仅仅是为了保护版权吗?《体坛周报》动了他们什么奶酪?
二
那就简单介绍一下《体坛周报》。
《体坛周报》于1988年创办于湖南长沙,隶属于湖南省体委。它是一份地方性报纸,头顶没顶“中国”二字。
这张报纸,1994年后借助中国甲A联赛和欧洲足球联赛的大量报道,逐渐占据中国体育传媒市场,曾于2001年中国世界杯出线时创下期发量262万份的纪录。一周两期,每周一、五发行,期发量约为160万份,周期发量500万份。
《体坛周报》已经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被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评为体育类报刊中影响力,公信力最强的媒体。

该周报拥有华人圈最大的专业体育编辑、记者团队,专业人才遍布全球五大洲。也是全球包括FIFA, FIBA等各大国际体育组织在中国的首选合作伙伴。
《体坛扣篮特刊》专注于篮球项目,自2007年10月27日开始每期16版(周三8版),随《体坛周报》全国发行。
作为中国体育平面媒体的领头羊,借助在篮球界的广泛影响,模仿世界体育媒体,开着CBA.联赛的项目评选,好像是个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事儿在中国,看似顺利的事,都会凭空生出波折。
本来媒体就是体育的翅膀,是体育的传声筒,CBA应该与《体坛周报》关系良好。
但很明显,二者的关系恐怕不是冷淡二字能够概括的,看样子矛盾还比较深。
从《体坛周报》关于本次评选的解释就可以看出,尽管没有指名道姓的说被谁搅黄,但只要说出这句话,是谁在搅和实际上大家十分清楚。
而且周报特地说明自己的评选与官方有多种不同,海墨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

(杨瀚森荣获最佳防守球员)
1,不预设候选人, 就让媒体人广泛投票,自由选择。
是官方指定一批人,由媒体人从中选择。还是媒体人直接投票遴选,这里面牵涉到权力之争,也牵涉到候选人的透明化。
2,实名制投票。
凡是被邀请的投票者,在投票时都采取实名制。谁投谁人人都知道,这也与官方有很大的区别。
《体坛周报》为什么刻意提出这些不同?表明了就是有官方的对垒。
因为CBA历史上的官方评选中,《体坛周报》就提出过质疑。
很明显,CBA官方不承认这种评选,要对他进行打压。所以《体坛周报》称自己的评选是“野榜”。
三
在体育界有重大影响的媒体开展评选,是媒体的应有权利和正常活动。

(新疆球员齐麟)
只要不违反法律,任何官方的干预都是不适合的。
有媒体参与或独家开着评选各类体育赛事,也是世界最流行的做法。怎么在中国就成了CBA公司的独家权利呢?
看样子媒体与CBA体育公司之间有一场所有权的官司要打。
尤其是采取恐吓的办法,威胁取消参加官方活动的手段来组织媒体开展的活动,很有点“黑社会”的味道。
CBA的组织和运营,包括这两年出现了多种幺蛾子,已经被国人广泛诟病,现在又冒出这种拙劣的,令人不耻的行为,实在让人不敢苟同。
与媒体作对,从来就不是官方的福音。越是如此,手段越激烈,媒体越欢迎。
因为他们制造了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的生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