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是以前所有坐车的默契共识,然而也是现在人的不认同,对错只是不同时间观点的不同,也侧面说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不谅解。火车的下铺比中铺、上铺高很多,最早就是考虑大多数人都会坐在下铺,这种设计理念是大家会共享空间,没有私人空间的考虑,如果这个时代大家觉得不需要共享空间,建议每层层高改变一样的,火车顶再挑高。或下铺直接没有铺下放行李空间,这样可以设计第四层铺(最廉价的),然后外面加设四张座椅,空间平等后,价位也重新调整。或者空间不变情况下,中上位减价,下铺增价,现有的定价下铺只比中铺贵一点,所以造成抢下铺情况,价位拉开距离不充分。

曾经的火车上下铺是大家相互认识社交的场合,甚至陌生人一起打牌一起开心的对方。铁道部从来没有任何规定,全视这个时代人们的观念而定,以前铁路人调解会说相互谦让一下,现在12306可以说个人按付费使用,都没有问题,变化的只是时代人情,铁道部只是交通工具提供商,火车形制还是上个世纪的设计,从某种意义上,火车设计没有跟上时代人性的改变。以前火车上陌生人相见会问是哪的,干什么的,你哪站下,我哪站下,大家相互提醒别过站,然后自然聊上,分享社会知识见闻,现在社会的人都是低头玩自己的,生怕多讲话,别人知道底细,相互戒心比较重。隐私意识提升的硬币另一面是人与人互信下降,利用他人信息的人变多了,皆有提防之心。




很反感标题内容加上年龄搞对立,扯年老人年青人之类的。上铺不论是小孩还是老太太,几岁还是几十岁,卧铺车下位又是不是大爷或年轻人,白天时段或闭灯前大家共享,这是多年坐车形成的默契,虽然没有任何明确规则,但是挂上帘子这种事还是第一次听说,我在火车上走遍全国的十年间从没碰到过一次这种事,也没碰到上下铺因为这个发生争执。首先我不认为有需要对老年人特别照顾,老人挂视频不好,年轻人挂帘子不体会年龄大的不便也不好,我不占任何一方。在我坐火车的时侯,同为旅客的相互善意无论长幼都相互照顾,大家善意友好与别人分享,如果想静静也会打招呼,其次,火车睡觉本就不够舒适,只有相互理解分享帮助,旅行才更加愉快。
绿皮车三层早期车厢设计的座位本来就是座位不够。外面只有两个座,中上铺不可能一直躺在上面或坐在上面垂腿,万一撞到下铺的头也是个问题。

只要坐火车,什么铺位都会碰到,不过是今天你让别人,明天别人让你的事情。旅途中上下铺相互照顾,相互让座、借座、互搬行李都是常事,陌生人聊天沟通社交就是火车上的常事。就算不讲敬老是美德,但火车空间就这么点大,再划出个专属区域,其他人就难以活动了。坐硬卧的比硬座的经济条件好点,但也不算有钱人,隔板铺本就是廉价睡位,普通人的相互照应本应是大家共有的社会礼貌与默契。

买下铺就要做好部分与大家分享的准备,当然如果自己白天需要休息要躺也会和旁边的坐上乘客去说,大家一般都有会相互照顾,借坐的也会尽量坐在过道侧边上。
买上铺就一般尽量坐窗旁弹簧椅,有人占满了或坐下铺靠过道一侧,不影响下铺的人可以随时躺靠。
软卧两层铺的车厢过道座位足够,一般不会坐别人的铺,当然聊的好,谦让坐坐也无妨。


火车无论怎么设计,上下铺的火车和上下铺的轮船也依旧是廉价旅行的标签,没有体面的中产情调和边界。交通工具任何时代的铁则是想体面要加钱,将来火车可以设置不同价位更具自主的车厢。同是天涯人,何必相见厌。目前的火车上下铺改变不了,那最好是坐卧铺大巴,就是这种车上下也会相互提醒关照,我以前坐这种车还有被子衣服全给后排怕冷的陌生女乘客使用。


这种争执说明现在的社会许多人只习惯考虑自己,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大家见面点头的友好客套都没了。开放式三层卧铺火车本就是一种强制长时间共处的廉价旅行,只要在一个车厢,就强制打破社会阶层年纪的区分,如果旅客之间没有相互关照的看法,视他人为麻烦,火车之旅只会变成彼此嫌弃的难堪过程。
我的记忆中还回念起火车上四面八方客齐坐相互分享美食,哪怕是硬座也可以南腔北调一起聊天,商务旅客津津有味听猪肉小贩讲猪肉生意的岁月,人与人隔阂没那么深,也许有些日子真过去了。高等教育普及了,个个出行穿戴都提升了,人情却淡而无味了,说白了就是富足后对空间的理解改变了,考虑自己更多,顾虑别人减少了,时代变迁这种故事见多了可以理解。这个事真的不复杂,如果大家都善意沟通,相互考虑,老年人考虑年轻人隐私不打扰的考量,年青人考虑老年人腿脚不方便,给过道一角偶而歇歇脚,矛盾就不会出现。在网络上,不对立没有热议就没有流量,所以热搜都是上预设成争议对立的话题。这种标题话题的取巧就是上网讨论的年轻学生多,所以加年轻二字流量高,现在的年轻人就和十年前动不动70、80、90、00后一样,只不过更聪明了,再说10、20后就哆嗦了,所以一律改年轻人。但是我相信不同的观点在于选取不同时代的观点,这样才有阅读价值,至于赞同无非就是视角立场差别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