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不过,你知道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在哪里吗?
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意味着孩子不父母本身不能输。

首先是孩子父母本身的情况
孩子父母的智商如何、身体健康情况如何,这些从胎理带来的遗传基因占孩子未来发展的约50%。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一个先天发育不良的、天生智障、天生身体缺陷、天生性格缺陷等这样的遗传问题,后期再努力、有再好的资源、再好的教育条件都没有任何用处。朋友的领导已经发展到厅级干部,他们单位是央企、他们单位的一个处长曾经参加考试调到南方某市成了副市长。而这个局级干部是那个处长的领导,在单位说一不二,那是无论技术还是权谋那都没得说。他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天生残疾,智力残疾加肢体残疾。老大是那种情况所以单位特批又要了老二,男孩是女孩比哥哥轻微了一点。任凭他们家条件再好资源再足,这两个孩子的人生终点早都放在那里了。

孩子父母的原生家庭如何、即成长环境怎么样?
孩子父母组建家庭之前的原生家庭如何,家庭教育情况如何,家庭氛围如何,家庭成员的性格如何,家庭内的隐形规则如何,家庭主流的价值观世界观如何,这些占孩子发展环境的约50%,即占孩子整体发展约25%。
认识一个家庭,他们父母是农民,母亲曾经是乞丐、父亲是村子里的小组长。孩子很聪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考取了本科。按照当年的政策,安心等分配工作也不错。二线城市上市企业去他们学校招工招干选中了他儿子,“去一个地级市的企业做啥?”,他没同意儿子去。后来他找关系留在了省城的一个国企,没几年国企破产他儿子下岗了。在刚工作的时候,有人给他儿子介绍对象,省城郊区村长的女儿,“不能再去农村了”,他也让儿子回绝了。后来,他儿子找了到省城打工的女孩结婚。企业破产后,他选择买断工龄要了钱,把单位分的房子交了回去。如今50多了,因为没有房子,两个人在女儿上大学之后一起回到老家发展,在附近城市租了房。这是我知道的,上个世纪大学生混的最惨的一个。

最后,孩子本身的努力情况
以上那些都具备了,才是孩子发挥的时候,这种单纯孩子发力可能只占25%。
当然,我说的都是大概率普遍情况,不排除基因突变和成长遇到“神迹”。
所以别再舍本逐末的去鸡娃了,没事鸡一下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