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个回答

你认为印度会在哪年,经济取代中国(2029-2040)?

与神同行
99个点赞 👍

印度那一年取代中国不重要,取代也正常。

不要情绪化,看两个案例。

2023年南非新销售乘用车数量的42%来自印度,其中入门级汽车的75%都由印度生产。

入门款汽车销售冠军是suzuki swift,就是国内雨燕,由铃木印度工厂生产,

南非本地组装的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从2019年的25%下降到2023年的24%。

南非乘用车第三大来源国是中国,从2019年到2023年五年,市场占有率从3%增长到9%。

同期,德国生产的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从10%下降到6%,韩国从7%下降到3%。

2013南非最畅销的20款汽车,有11款在印度生产,它们是Suzuki Swift, Toyota Starlet, Hyundai Grand i10, Nissan Magnite, Renault Kiger, Kia Sonet, Renault Kwid, Suzuki Baleno, Toyota Urban Cruiser, Renault Triber 和Hyundai i10。

另外,印度汽车品牌Mahindra,南非市场占有率不到1%。外观别具一格,对外洋溢着特有印度热带风情。


由于Mahindra汽车外形过于令人过目不忘,除了少部分印度裔南非人购买,Mahindra销售特别惨淡,但依然勤勤恳恳在南非各城市持续建设4s店。

以生产仿制药著名的印度没有学习“SU35”通过皮尺“保时捷”来争取短期扩大销量。这点是印度和我们的区别和差距。

如果说汽车作为大件商品叙事过于宏大,哪就看一下曾经大量出口创汇以潮州产不锈钢制品为代表的小商品市场。


以上两个不锈钢沥水篮尺寸一样,本地终端市场销售价格也不相上下。

上一个扣着的来自中国,下一个带保护膜的来自印度,

如果还看不出来质量差别, 只需要注意一下,国产空心把手用粘贴工艺,而印度产用全金属把手且铆钉连接。

消费者会选择哪款?

经济人报刊登了文章《为什么从印度采购金属比中国便宜》。列举了五点原因:

1,劳动力费用:一般来说,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印度的工资通常较低,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整体生产成本。这可能会提高印度金属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2,原材料供应:印度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铁矿石、铝、铜和锌等各种金属矿床。由于印度国内的原材料很容易获得,因此可以降低运输和进口成本,使印度金属更具成本效益。

3,政府政策:印度已制定政策鼓励外国投资和工业增长。税收减免、补贴和有利的贸易协议就是此类计划的例子。这些技术可以帮助降低制造成本,使印度金属产品更便宜。

4,汇率:货币汇率对商品的成本竞争力有重大影响。汇率波动会对进口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如果印度卢比远低于人民币,那么用外币购买印度金属可能会更便宜。

5,中国的产能过剩: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其庞大的制造能力和规模经济而闻名。然而,中国最近在包括金属在内的许多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这种产能过剩可能导致竞争加剧和价格波动。相比之下,印度对特定金属的供需情况可能更加平衡,从而实现更稳定的定价。

在中低端消费市场,“中国制造”产品的“价格低质量好”传统教条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失灵。

在高附加值商品市场领域,通过不算大也不小的南非市场可以发现:如果我们的汽车品牌和高科技产品在和现有西方品牌竞争中没有占据全球市场高端化的话语权,原有西方集团会持续不断的把这些产品生产线转移搬迁到印度。以更低廉的成本生产出来以继续控制大件商品市场。

除了以上提到的汽车品牌,苹果手机生产线印度化也是最好的例子。

这样,印度就相当于重新走了我们走过的“世界工厂”之路,印度随后取代我们就没有什么悬念,顶多是时间长短差别。

和印度再卷“低附加值商品”的生产明显不是出路,在高附加值商品领域甩开印度的答案也是不言自明。

现在唯一疑惑的是在高附加值商品市场领域,和“现有秩序”之间究竟是可以共存还是凭赢者通吃的竞争就会决定生死。

如果是后者,我们失败后甚至会不如昭和幻梦破灭后的日本,毕竟美丽不会接受我们也可以来签署个广场协议。

------- ------- -------

附:与知友评论互动,除文字规范调整外,原意不动,以澄清歧义。

评论:离谱的分析。经济学人还能被用来当做证据的么?要是印度制造这么好,制造业占比就不会还这么低了,甚至相比10年前还有明显退步,距离莫迪的目标更是差别巨大。汽车行业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不是自主品牌,出口量的绝对值和增加量都和中国有明显的差距,要不然欧盟调查的就应该是印度汽车,耶伦口中产能过剩的国家也应该是印度了。金属制品更是差距巨大,印度每年钢产量多少?连碰瓷中国的机会都没有。印度超越中国不说完全不可能吧,起码现在看不出来。


回复:谢谢你的礼貌讨论,

说一点,肯定不会反对印度汽车。

因为你看原文,所谓的印度生产汽车其实都还是现有汽车品牌,只是在印度生产,利润大头还在西方品牌方手里。

怎么会反对这样的印度汽车,

由此更可见双标。

再评:重点还是回归到印度制造上,从2010年开始到2022年,印度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一直都在3%左右,几乎没有明显增长,相反,中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从2006年的14%到2023年的30%,不但增长明显,连续14年排名第一,更重要的是高端制造业成长迅速,看不出来有任何衰退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去讨论印度超越中国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再回:如果美国、欧洲还有七国接下来都捧着推着拉着印度一起发展,又如何应对?

当然他们也不是心善,但车厂和苹果生产线的设立已经说明问题。

考虑不只是印度一个人在努力,发展爆发力就不是平滑曲线上升的传统发展模式数据。

当然这是一种可能性,变化还很多。

这是本文的观点。

编辑于 2024-04-21 21:30・IP 属地南非
变色龙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