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个回答

按照流浪的蛤蟆的观点修改金庸倚天屠龙记,会不会更好?

刘焕的书房
216个点赞 👍

成功作品的本质在于包括细节在内的一切。

看热闹的初学者则以为作品的本质可以概括。

金庸的功力体现在他对每一个文字的运用上,在于他的文风,在于他每一个自然段的衔接,他每一个剧情的嵌套都能让人欲罢不能。

而初学者想要去概括它,觉得《倚天屠龙记》就是一本开篇写了张翠山、写了配角,写了这样那样铺垫的故事。题主把这个剧情分析出一个梗概来,然后觉得,按照这个梗概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倚天屠龙记》。

全国最牛逼的医生,他们学习几十年,做一个手术,就是找到你的病灶,精准地一刀切了。而你没有学习过,也知道这个技术就是“找到病灶,一刀切了”。这两个“一刀切了”之间,相差的是半个人类文明的差距。

蛤蟆说开局只写主角,是因为“你们作为初学者啊,什么技术都没有的情况下,要入手,这样成功的概率可以更大”。

我偶尔说个小技巧,让人开篇写一个女角色,可以让开局的吸引力翻倍。

这些技巧都建立在你们是初学者的基础上。

开局可不可以不写主角?我可以,蛤蟆可以,金庸也可以,这个命题具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展现的就是其中一种,它从来就不是什么老派手法。只是这些方式往往建立在你融会贯通了诸多技巧之后,真正理解了写作的门槛之后,你才有可能进行自由发挥。

到了金庸的程度,你——或者至少是我——随便翻开他书的一页,我都能津津有味地看下去。这才是他的功力,他写出来的《倚天屠龙记》,才是价值几十上百亿的倚天屠龙,这样的高度,我和蛤蟆都不行。

而大部分人——如同题主——作为初学者,你肯定不懂得文学是什么,你想要了解一个东西,最初的手段,当然也就是概括。你们会选择一个东西里最能辨别的梗概,尝试去了解它“是什么”,所以当你想要概括倚天屠龙记的时候,甚至你想要模仿的时候,你首先分析出来的,是一个剧情的梗概。

但金庸的厉害,不在于剧情的梗概。

就好像你跟我,处理同样的一个剧情,我能让人看下去,你写出来的是垃圾,而金庸处理这样的剧情,也有它自己的方式,但你把三个剧情都概括起来,它的主轴却可以是一样的。

好像初学者谈论文学,总是谈论文笔,而谈论文笔往往又总追求花团锦簇一样。为什么呢?我们在学生阶段,为了让你尽可能的了解更多的词汇、成语,语文课本里选择了很多花团锦簇的文章给你看,然后告诉你,这个就是好文章。而你要去理解“什么是好文章”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特征似乎就是花团锦簇、成语用的多。然后在文学这条路上走得更久,你才有可能理解,原来这些经典课本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们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些文学的技巧,精准表达了复杂的情绪和感悟,厉害在于“贴切”和“精准”。

所以题主看见了蛤蟆教初学者的“不要脱离主角”,就把它往所有的文章上嵌套,发现很多经典不是这样干的,倒觉得发现漏洞了,甚至或许还有点沾沾自喜,这是你蛤蟆错了吧。

金庸的东西,功力细致入微,入微的东西是很难“概括”的,而“概括”与“模仿”只是初学者学习当中的低级手段,你概括出来的倚天屠龙记,其实就不是倚天屠龙记了,你只是想用蛤蟆的手段,去修改一下你概括出来的倚天屠龙,因为你的功力就是垃圾级别的,修改出来的,当然也是垃圾了。

说点题外话,我仿过很多人的文风,包括很多经典的书籍,包括鲁迅巴金,包括村上春树,中二时期甚至仿过郭敬明……有特征的文风都可以仿。但金庸是最难仿的,他的文字读起来让人舒服极了,但他本身质朴、克制,特征不多。我仿的时候,一般用的方法我自己叫做“观想”,就是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去读他的书,让自己的心沉浸在那种文字的韵律当中,然后幻想自己写作时能有类似的抑扬顿挫,尽量调到同频——这个方法仿其他人总能把握住一些神韵,唯金庸的捕捉到的最少。

也只是一点感慨。

金庸的功力在他文字的每一处,也在他处理剧情的每一处。

当你试图去概括它,你只能概括出“你”。

所以如果你用蛤蟆的观点去处理你概括出来的《倚天屠龙记》,啊说不定是的,你的这两个版本,或许开局就写主角的更好一点。

两个版本都不会有人看。

编辑于 2024-04-17 10:44・IP 属地湖南
愤怒的香蕉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