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就是让中国学苏联,自己去产能嘛。
这事你要放在一个更高维度的历史来看。
自工业化进程在全球开启后,如何消化工业国家的庞大产能,就成为了决定全世界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战之前,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产能都已经过剩,而全球市场又没有充分开发,英国又把持着仅有的全球市场(殖民地)不撒手。
于是德意日等工业国忍不住了,它们的本土市场本来就狭小,如果不把工业产能向外倾泻,只会引起本土内爆。
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美苏英等国为了击败德意日等国的工业产能,进一步加大了自身工业产能的爆发式增长。
等到1950年左右,通过马歇尔激化的援助,欧洲的工业产能再度恢复,全世界又出现了产能过剩。
按道理讲,此时的世界大战是很有可能爆发的,要么是苏联摧毁美国,要么是美国摧毁苏联。
双方在欧洲剑拔弩张,在朝鲜半岛中国用苏联的工业产能与美国人打了一仗。
人类真正走出三战风险的主要原因,还是美国和苏联。
美国人比英国人前进一步,不再搞自己独享的殖民地体系,而是以共同的贸易规则开辟扩张了全球市场,并慷慨地把这个全球市场对西方所有的盟友开放。
这也是欧洲、日本、韩国在战后都迎来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的主要原因。
苏联则向美国依葫芦画瓢,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搞了一个内循环系统,社会主义国家共同消耗了苏联过剩的工业产能。
这也是战后一段时间内苏联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
但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整体市场规模明显西方世界,这就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中,除了苏联实力大幅度提升之外,其他国家的发展并不那么迅速。
1980s年代东欧剧变的本质,就是东欧国家不愿意参与苏联阵营的内部循环了,而是希望参与西方的全球分工,提高比较优势。
一旦失去了阵营的内部市场,苏联庞大的工业产能立刻无处消化,立刻就出现了大量的工人失业、工厂倒闭,内部矛盾风起云涌。
这个时候,西方世界最担心的就是没有了海外市场,苏联庞大的工业产能到底向何处释放?
按照历史经验来讲,苏联肯定是会打出去的,把矛盾往外甩,把多余的工业产能往外甩。
但是苏联竟然选择了一条连西方都未曾想过的路, 它竟然选择了内部解体,强行去产能,代价全部自己承担。
这让整个西方世界欣喜若狂,无限拔高戈尔巴乔夫的历史地位。
对西方来说,现在中国的挑战比当年的苏联还大。
1,中国的工业产能已经是全世界第一,遥遥领先。
这些工业产能单靠中国人民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必须依赖全球市场,中国也是一百多个国家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2,西方想把产能基地从中国转移出去,想对中国关闭部分全球市场,慢慢拖死中国,进而压制中国的挑战。
且不说这种行为到底会不会成功,就算一切都顺利,西方也必须面临这样一个难题:
没有了海外市场,那中国过剩的工业产能到底往哪里去?
按历史经验来说,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像德日那样在自爆之前打出去;
一种是像苏联那样自己削减工业产能。
耶伦的话,就是要中国学苏联自己减产能,内部消化矛盾,从而减少西方“去中国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其实,这也是我们反制西方最好的一张牌。
你要是敢关闭我的市场,那我的工业产能立马另寻它处,比如俄罗斯、比如中东、比如拉丁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