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著名作家老舍被妻子举报,随后被一群人带走,刑讯殴打了一整天。傍晚,老舍遍体鳞伤回到家,但无论他怎么敲门,始终没有人为他开门。老舍在黑暗中徘徊了许久,最后绝望地投湖自尽。
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胡絜青与老舍初次见面。尽管只是短暂的交谈,却为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的几次饭局,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对方。

老舍在给胡絜青的信中,以幽默诙谐的笔触,道出了自己的家世与品格。他坦诚自己出身贫苦,但最孝敬父母;他欣赏胡絜青的坚强与刻苦,认为即使出身悬殊,只要是心地善良的人,就能和睦相处、白头偕老。每一封来往的书信,都越发拉近了他们的心。
最终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老舍与胡絜青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新婚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日后他若在构思时抽着烟不言语,还望她不要打扰。而胡絜青就像当初向母亲起誓那般,把老舍的话铭记在心。
老舍在胡絜青的关怀下,文思泉涌,创作了不朽名著《骆驼祥子》。
在那个思想激进却难以摆脱旧习的年代,老舍与胡絜青以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的赞歌。他们的故事告诉世人,唯有真爱,方能跨越阶层的鸿沟;唯有坦诚,方能换得心灵的契合;唯有包容,方能得到终生的幸福。
老舍与胡絜青的爱情,是两颗真挚灵魂的相遇,更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璀璨夺目的一笔。如今故事里的主人公已然作古,但其爱情的火花仍在时光的缝隙中闪耀不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在1937年夫妻的关系产生了变化。
赵清阁在15岁便勇敢逃离包办婚姻的束缚,只身前往开封求学,开启了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年仅16岁,她的作品便获《民报》青睐,频频发表,一时间在文坛崭露头角。
1933年,因时局动荡,赵清阁辗转来到上海,师从名师倪贻德,在美专校园里,她的艺术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淬炼。机缘巧合下,赵清阁进入南京中电制片厂,开始涉足电影剧本创作。1936年,她在《妇女文化》月刊上发表了细腻动人的作品《模特儿》,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1937年的武汉,赵清阁担任《弹花》文艺月刊主编。在这里,她结识了已是文坛领军人物的老舍。老舍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而赵清阁才思敏捷,对文学有着独到见解。尽管年龄相差悬殊,但文学将他们的心紧紧相连。
赵清阁在老舍的鼓励下,文思泉涌,笔耕不辍。赵清阁的多才多艺与老舍的文人素养,在抗战的严峻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默契。赵清阁精通绘画、作曲、编剧,还具有难得的温婉与坚毅,这些品质深深吸引了老舍。
当战事迫使赵清阁前往重庆时,这段情感暂时中断。但命运安排他们在重庆再次重逢,感情在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温。尽管生活在战火纷飞的阴影下,两人还是找到了创作的激情,共同创作了《虎啸》和获奖剧本《桃李春风》。
然而,赵清阁的医院休养期间和老舍的手术都是他们相互支持的见证。每当一方身处困境,另一方总是不离不弃。这种深切的关怀超越了普通同事间的互动。
但老舍的婚姻身份是这段关系的无形枷锁。尽管他和妻子胡絜青由于战争已经分隔多年,但家庭的责任和婚姻的束缚让他在情感和道德之间经历了深刻的挣扎。当胡絜青带着孩子终于来到重庆时,老舍的犹豫更加明显。他对赵清阁的情感充满了愧疚,而对妻子的感情则是责任之上的牵挂。
在经历了与胡絜青团聚后的20天思考后,老舍最终做出了回归家庭的选择,而赵清阁也意识到两人的不可能,选择了淡出老舍的生活,将注意力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1945年,抗战胜利,赵清阁从重庆返回上海,面临与老舍的感情困境,她提出了“各据一城,永不相见”,希望以此断绝两人的情感纠葛。
1946年,老舍应邀前往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老舍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思念促使他考虑未来能否在国外定居,以便未来有可能与赵清阁重续前缘。
1949年,国内形势变化,政府对海外人士提出回国建设的邀请。赵清阁在友人的建议下,给老舍写信。信中,赵清阁将国家的需要置于个人感情之上,促使老舍作出了归国的决定。1949年底,老舍回到北京,这标志着他必须将个人的感情生活置于国家和公众形象的考量之下,他与赵清阁的感情不得不转为友情。
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后几年逐渐淡化为书信往来,老舍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每年赵清阁生日时的关怀成为他表达未了情感的唯一方式。1963年,在上海举行的文艺会议期间,老舍得知赵清阁患病,特意停留上海三天,这成为了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胡絜青在一张大字报中公开指责他年轻时的生活作风有问题,并声称他与一名女子有婚外情。
老舍被拉至街头受到残酷的毒打,群众的辱骂和暴力使他身心受创。当天晚上,他满身伤痕地返回家中,却发现家门紧闭,无人应答他的敲门声。在绝望与孤独中,老舍在湖边坐了整整一天,最终在深夜选择了以跳湖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