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个回答

清朝在现代国际体系转型确定的过程中,是否对中国的疆域有历史贡献?

杜布罗夫尼克
3个点赞 👍

那贡献可是相当大啊,就算你再怎么不喜欢满清,也绝不能否认他对现代中国疆域的贡献。老生常谈的是清朝前期对新疆西藏西南蒙古台湾地区的经营,贡献之大已经无需多言,由于宋明二朝对外政策比较保守,上述大部分地区都是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版图以外。哪怕是元朝也仅仅控制新疆局部,对西藏西南地区也是间接管理。是满清前期数代人的百年努力才首次实现对西藏对新疆对蒙古对西南大部分地区的直接管理,这个成绩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如果清朝没有重回这些地区,我们对这些地区的治理难度必然会加大两个档次。

固然清朝签了一堆条约丢掉了许多地盘,但必须要提的是,中国的边界正是在这种条约里才确定的。要讲中国的疆域版图形成,那首先要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对于“疆界”的理解。古代中国其实常年是个“有边无界”的状态,封建王朝的外边是模糊的“带”而非“界”。可以简单理解成“边疆”。这个模糊的边界带就是中国与外族的缓冲区,游牧民族跑进来晃一圈影响不大,只有突破“带”的范围直抵内边的边界据点城市才会成为“犯边”行为。虽然个别强势王朝可能比较狠,敢过来晃也揍你一顿。内边长期以来就是指长城沿线,但是满清的国家疆域观念有一个大突破,即“内外一体”,华夷一家,当然这个话你可以有别的理解。毕竟满清统治者自己也不是什么内地汉人,所以他们对于长城内边并不看重,“底线”的内边实际上被推进到了宁夏甘肃内蒙古甚至更远的新疆外蒙一线。这也是为什么葛二蛋动漠北蒙古威胁漠南,康熙就主动出击的原因。而欧洲列强的不断迫近,缓冲区不断被挤压,才形成正式的边界。“边疆带”也向内收缩为一线,比如清朝在西北设置的巡边卡伦,的确是有一定现代边界哨卡的性质。但是这些卡伦往往设置在外边以内的区域,是清朝巡防底线,卡伦线从来不等于国界线。而沙特谈判时就迫使清朝以卡伦线为两国边界,丢掉了卡伦线与原国境线上的缓冲区。严格意义上中国边界的第一次形成正是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和中俄恰克图布连斯奇条约划定蒙古边界,再往后就是近代满清被暴打签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被迫“勘定边界”才形成近代国家意义上的边界版图。所以近代中国的大部分法律意义上的疆界就是在清朝时正式形成的。但大致来看,这种疆界并没有逾越作为清朝治理重心的“内边范围”,通常都是在灰色地带缓冲区的边疆带以内。

哪怕是近代在挨揍,满清对于“内边”以内的防卫态度也还是很硬的,比如左宗棠西征、中法战争、二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东北抗俄甚至慈溪太后快似的时候满清搞藏地新政想彻底拿下达赖扼杀分裂。也正是由于满清以治理内边的态度加强了对西北西藏东北西南各地的管理,这些地区始终还是处于“中国”之下,没有像土鸡一样被揍到抛弃边疆完全退往自己老家。所以总的来说,清朝虽然丢掉了部分边疆带上的“外地” ,但清朝将中原王朝传统的“内地”由汉地18省推进到了现代疆界附近。并且在列强侵略下基本保住了“内地”,成功苟到最后通过国际条约定下了法律意义上的近现代中国疆域。从历史意义上来讲绝对是功远大于过的。

有人可能说台湾及其他海岛被侵占,这确实给现代中国也带来了很多麻烦,是一大败笔。但这其实也受限于中国传统海洋观对于海洋的轻视。清朝海洋也同样有对外经营的外边和防守的死线,自明朝以来中国就把防守死线定在了沿海陆地而非海域,因此在慈溪这帮人眼里,台湾澎湖算不上什么必须死保的内地。更何况当时满清连沿海的沙东和辽东都敢抛,已经是离似不远了。但其实仅仅在甲午战争十年前的中法战争,清朝还是在积极保卫台湾,后面又在台湾设省经营,看到了台湾的宝贵价值。只是被揍的太惨还是将其作为外地抛弃。

发布于 2024-04-13 18:04・IP 属地四川
雪之下雪乃乃乃乃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