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拜登政府上台以后,为了刺激经济,为了实现供应链近岸化,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当时拜登政府的计划应该是2.1万亿美元吧,是以补贴的形式鼓励。一些高端制造业赴美建厂,这其中就包括了台积电和三星。
由于是以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建厂,企业本身也要投资进去,所以这里有个乘数效应,整个投入不止2.1万亿,可能要翻几番。
而且在2008年的时候,由于当时的财政救助计划可能不是很到位,在金融风暴以后,其实很多家庭也出现了我们目前的情况,也就是资产负债表受损,美国大约有10年时间,很多家庭在修复他的家庭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说这事情大家不敢花钱,也存不起钱。但这一切被2020年特朗普寄支票这一招打破了,他一下子修复了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很多美国家庭在2008年以后受损的,在那一下子修复掉了。这导致了家庭和个人敢花钱了。
但疫情期间由于停工等各方面原因,再加上物流不畅,供应链受到严重的损害,导致了供应不足。大家休假确实很爽,但但一个国家连续休假那么长时间,整个供应是断掉的,那谁来生产产品呀?这就导致了产品严重供应不足。
所以说疫情开放后,美国家庭不是需求修复了,而是需求翻番了。再加上为了恢复美国制造业大国的梦,为此也投入了很多家庭消费的需求,再加上工业投资的需求。
2008年以后,连续10年的qe存下来的钱并没有进入到普通家庭,而是进入了金融市场。结果这一块也被激发了出来,再加上疫情期间的天量货币投放。
造成的结果就是刹不住车,因为投资建厂的补贴,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建设一个工厂,也不是几个月能搞定的事。这就导致了美国市场对设备和。原材料的需求很大。而这一块的负担很大程度在美国联邦政府背起来了,地方政府也有部分,所以说他怎么都停不下来。
个人家庭的消费停不下来,美国政府的投资也停不下来。这就只能持续的高烧。
出现的情况就是高通胀、高增长、不着陆。钱是会花完的,投资于未来,也要有回报,以目前的名义利率而言,是否未来能有回报。目前很难确定。不是太乐观。
因为在这种高利率高成本的投入,建起来的制造业造出来的产品,价格不会低。以后往哪些市场投放,还卖回给我们吗?还是拿枪指着我们的脑袋,逼我们吞一下他们高成本下生产出来的商品。
如果我们不接受,还能撑得住,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美国政府赖账。他们借钱不会没想过要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