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行”换成“可以”。
以前我总是会用“不可以”“不行”来拒绝我儿子,但是我发现,有点适得其反,他不仅会更想做那件事,还会做出一些动作来表示不满。比如,生气跺脚、进卧室逃避、或者咬牙发狠(类似下图)。

直到我看到了一个绘本,绘本讲道:
小蚂蚱总是听到爸爸妈妈说“不行、不可以”,于是他在又一次被妈妈禁止做一件事后,翻墙出去玩了。他和小伙伴现在路上踢球,差点被车撞到,觉得危险后就去了海边堆沙堡,这时一只小螃蟹把他的沙堡弄倒了,他就去追小螃蟹,结果不小心掉到了海里,小伙伴把他拉上来后送他回到家。
原以为回家后他会受到妈妈的责骂,结果妈妈非但没有骂他,还温柔帮他洗澡,帮他换了新衣服。到了该休息的时候,他不想休息,他想和妈妈讲今天发生的事情,还让妈妈不要说不可以,他的妈妈想了想说“可以啊,妈妈也很想听你讲今天你出去遇到了什么呢,但是现在你很疲惫了,你的眼皮也在打架了,等你休息好再给我讲可以吗?”小蚂蚱听完就乖乖休息了,第二天醒来后妈妈也如约定好一样,在等他讲述。
其实很多父母都和“小蚂蚱”的父母亲一样,在遇到小朋友提出不合理需求时,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孩子的“听觉注意力”有限,在面对急切想要答案时,其注意力往往只会停留在“结论上”。所以在你说出拒绝后,你后面说再多解释的话语,他都选择“听不见”了。
这种“假装听不见”,就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无言反抗。

在读完这个绘本后,我问优优,你是不是也不喜欢妈妈说不可以啊?优优说:是的。我说:那我把所有话术都改成“可以”,你会听吗?优优说:当然会。
之后,我和我儿子的对话基本就变成了这样:
当天黑我儿子想吃冰激凌时
我:可以啊,我也想吃,但是你知道妈妈爱囤货,家里这些都是去年夏天买的,不能吃了,妈妈给你做奶昔吧,非常好喝的,你帮妈妈一起做好不好?
我儿子:好啊。
当睡前我儿子想吃蛋糕时
我:哇塞,妈妈也想吃,不愧和妈妈心有灵犀。但是现在太晚了,吃完了肚肚会疼,明天天亮了,我们一起吃好不好?
我儿子:好的,明早我提醒你。

当出去我儿子想要玩具时
我:可以啊,这个玩具很不错,可是我们之前说好了,这周只能买一个玩具,前天刚给你买了“赛文之剑”,不能再买了。
我儿子:我就要。
我:那你想想,这个新玩具和家里的xx是不是很像,而xxxx你是不是还没有,你要买了这个,我们就不能买xxxx了哦~
我儿子:妈妈,那我不要这个了。
当我儿子不想学习(认字、算术、英语)时:
我:好巧啊,妈妈也不想学。但是你不是想做宇航员吗,今年暑假爷爷已经计划好带你去卫星发射基地看看了,你不学习的话,去了看不懂怎么办?
我儿子:妈妈,不是还有爷爷吗,爷爷可以给我讲啊。
我:可是听的哪有自己看的好呢?如果爷爷看错了给你讲错了一部分,那你所获取的知识也全都错了,宇航员的知识储备都是很大的,也不能出错。
我儿子:妈妈,我们认字吧。
……
自从我把“不行”换成“可以”后,感觉我情绪也好了很多,我儿子也没以前那么固执了。
赞同+同理心+转折+原因+解决方式=母慈子孝。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同样的情况,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