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爱,也需要规则和界限。当幼儿园小朋友不停哭闹,想让父母答应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时,如果家长为了平息孩子的情绪选择妥协,那就成了“溺爱”。
但在拒绝孩子时,家长们也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误区一:转移注意力
“别哭了,走走走,妈妈给你买棒棒糖去”
“诶,你看,那边有什么好玩的,我们赶紧过去看看”
这种处理方式,对孩子的感受和需要都是一种忽视。我们要明确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但我们也要看到和回应,孩子这个要求背后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哪怕孩子被拒绝了,他也能感觉到,我是重要的,我是被认真对待的。
误区二:威胁、吓唬
“哭什么哭,就知道耍赖皮,你看看谁像你啊?你再闹,我就不要你了。”
“我说不行就不行,再闹,明天就别再想去游乐场了。”
这种处理方式,只会让孩子情绪更加崩溃、失控,局面更难以收拾,还会破坏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给孩子的发展和家长的养育埋雷。
三个步骤有效说“不”:
第一步,承认孩子的感受和想要,“你希望……”、“你真的很想……”。我理解你,但这不代表我一定会满足你。
比如,孩子想买一个很贵的玩具,而且这个玩具家里已经有同类的了,你不想买,你就可以先说,“你真的很喜欢这个玩具,想拥有它”
第二步,用简洁的话,清晰、明确地表达拒绝,“但我们今天不买它”
不要尝试说服孩子,或是给孩子讲很多的道理,也不要找各种理由来搪塞——“今天妈妈没带钱”,“你不是已经有了吗”“这个东西不好”。你只需要简单、明确地表达拒绝,“我们今天不买”,就可以了。
被拒绝的孩子,肯定会觉得失望、伤心,继续大哭,这个时候,允许她的眼泪,允许她表达她的失望,“不能买它,你真的很失望、很伤心,想哭你就哭一会儿吧,妈妈在这里陪着你”,如果公共场合很有压力,可以把孩子先抱到一个僻静的地方,让她哭一会儿,你只需要陪着她,等这一阵情绪自然地过去。
第三步,你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你能接受的替代选择。
“我们今天不买它,可以等你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再来买”,或是“我们今天不买它,你可以去吃一个冰淇淋”,这不是故意在转移注意,而是给到孩子另外的选择,但前提是,这个选择是你也能接受的。
允许和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要,但依然要给孩子设立界限,并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这样,孩子既能感受到爱和重视,也知道清晰的规则和底线,心里也会更有安全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更容易接受“被拒绝”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