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现有帕金森病患者300多万,超过全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并且每年新增加约10万,预计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总数将达到500万人,几乎达到全球患病人数的一半。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后,中老年的“第三大健康杀手”,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一、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随着年龄增长,进行性加重。
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此外还有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其病因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有关。

帕金森病主要影响老年人。近年来,帕金森病正有年轻化的趋势。一般而言,40岁以前出现症状的,称为“青年型”;20岁以前出现症状的,称为“少年型”。目前,整体“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占据了总患病人数的10%。
二、如何识别帕金森病?
帕金森作为一类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可谓大名鼎鼎。拳王阿里、谷歌创始人布林、巴金、陈景润等患的都是这个病。而帕金森病更因各种影视剧中出现的“手抖”特征被大家所熟知。
1、震颤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症状,但“手抖”不代表就是帕金森。

我们常说的“手抖”,在医学上称为震颤。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长时间保持某一个姿势、大体力运动、进行像穿针引线等精细动作时都会出现震颤。同时,在某些特定状态下,这种震颤会更明显,比如:出现情绪波动、兴奋、恐惧、紧张等情绪时;使用某些药物或刚停用某些药物后;过量饮酒、吸烟、喝咖啡等。
如果减少上述因素后,震颤也随之消失,那么可以判断这多是一种生理性震颤,并不算是病,通常不需要治疗。而如果手指长时间震颤,则可能是病理性震颤。除了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小脑病变等疾病都可能引起“手抖”这一症状,需要通过专业医学明确诊断。
那到底怎样的“抖”才是“帕金森抖”呢?
和大家想象中的正好相反,活动时震颤反而减轻或停止的,才是“帕金森抖”。震颤确实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但这种“抖”与拉面师傅技术性的“抖”、提重物或健身后肌肉不自主的“抖”等生活中的“抖”不同,帕金森病的“手抖”是静止性震颤,具有静止时明显、精神紧张时加重、做随意动作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四大特征。
患者抖动的早期往往从一侧上肢远端起病,手指像在“搓丸子”或者“数票子”,1秒钟可以重复4~6次。这种震颤逐渐累及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晚期抖动可见于头、下颌、口唇、舌等。当患者将手放在大腿上、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等静止位时,震颤出现或更加明显;当注意力转移,进行其他动作或活动时,反而减轻或停止;当自身精神紧张时,震颤会加重,入睡后消失。
2、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会“抖”,这些症状更需要警惕。
帕金森病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会震颤,“动作迟缓”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会出现的症状。
①慢。
运动启动困难和速度减慢。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坐下后不能起立,卧床时不能自行翻身,解、系鞋带和纽扣,穿脱鞋袜或裤子,洗脸及刷牙等动作都有困难,并且重复运动时容易疲劳。
帕金森病患者往往从一种运动状态转换为另一种运动很困难,出现运动中止或重复。如行走中不能敬礼;回答问题时不能完成扣纽扣、系鞋带等精细动作;连续轮替动作常有停顿。患者往往上肢不能做精细动作,书写困难,所写的字弯曲不正,越写越小,称为“写字过小症”。
②僵。
当患者处于放松体位时,四肢及颈部主要关节被动运动阻力大,患者自诉肢体发僵、发硬,乏力感。
表情缺乏、眨眼减少,“面具脸”为特有面貌。严重者出现咀嚼、吞咽等困难,因患者不能把唾液自然吞咽出现大量流口水。步行中上肢的伴随动作减少,甚至消失。
除了运动中的症状外,门诊中,不少患者是因为非运动症状最终确诊帕金森病,包括嗅觉减退、睡眠障碍、便秘和抑郁等症状。
③嗅觉减退。
主要表现为嗅觉辨别和嗅觉阈值的异常。
④睡眠障碍。
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睡眠片断化、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白天过度嗜睡或睡眠发作、睡眠呼吸异常等。
⑤便秘。
便秘的定义是在排便通畅的情况下,每周的排便次数少于3次。在帕金森病的患者群里,大约70%以上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
⑥抑郁。
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注意力集中困难、工作和生活兴趣丧失、冷漠、悲观、焦虑、敏感、有自杀念头。
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常常出现在前驱期,也就是在运动症状出现前的5年、10年甚至20年。

三、帕金森如何治疗?
帕金森病虽然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但实际上,在帕金森病的分类中,有一类是早发型帕金森病,简单说就是发病年龄较早的帕金森病。根据具体起病年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少年型帕金森病”和“青年型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目前无法根治,一经诊断,需要终身治疗。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以达到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
药物治疗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患者不必害怕和抵触药物,现有的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可以控制很多症状。
然而再好的药物也有它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在长期应用后,患者会感到药物作用时间在缩短,疗效在减弱,病情仍然在逐渐加重。此时,千万不能自行减量/停药或更换“传说更有效”的药物,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加快病情进一步恶化。
手术方法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主要包括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俗称“脑起搏器”),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因其相对无创、安全和可调控性而作为主要选择。但并不存在有些人理解的一次性手术就能解决问题。
四、得了帕金森不要只宅在家里,配合康复治疗生活会更好。
有不少人认为,得了帕金森病,只能待在家里。然而我想告诉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人生路还长,一起向前看”,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治疗,会让患者的生活变得更好。
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还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所以建议有条件的帕金森病患者,最好能配合康复治疗、营养膳食治疗和对症治疗。
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根据不同的行动障碍进行相应的康复或运动训练,如健身操、太极拳、慢跑等运动训练,或进行语言障碍训练、步态训练、姿势平衡训练等。
在患者自身努力的同时,他们也需要家人更多的鼓励和照顾:
衣:尽量选择容易穿脱的拉链衣服及不必套头的衣服和没有鞋带的鞋子。
食:不要催促患者快速进食;家中准备较轻、有宽把手的杯子和有弹性的塑料吸管,便于喝水。还可在餐桌或书桌上铺设防滑垫。
住:经常给较长时间卧床的患者翻身、活动肢体,防止褥疮、机能退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