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4个

如何评价文章《试问国殇墓园,您是哪个“国”的纪念馆?》?

Michael_Yao
72个点赞 👍

这篇文章根本的反动性不在于其他回答提到的地方,而在于这篇文章持有一种很隐蔽的中式托派观点,作者对二战性质的认识完全是错误的

通常来说,对国民政府抗战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在1937年前“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的入侵不作为

2.在1937年后对抗日、对统一战线不坚定,炮制皖南事变等事件

3.在国民政府建立后发展工业、军队无能,抗战之初在正面战场遭遇重大失败

那这篇文章批判的是什么呢?

这篇文章认为,国民政府抗日这个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反动的,它不带有任何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成分,恰恰相反,它抗日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蒋记政府的法西斯统治,为了维护英美帝国主义的统治秩序,为了继续对中国人的奴役

从这个层面而论,那些可怜的国民党壮丁们,实际是“十万青年十万军”蛊惑下的悲情炮灰,他们的牺牲事实上是在为加固国民党统治做着最后的修补——所谓“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话在1944年由于湘桂战事危急,蒋府采行美国顾问魏德迈的整军计划,并提出此一口号,由国民政府组织中国青年军——实际就是在知识青年中选拔组建壮丁炮灰团,为他蒋某人送命、且是送给欧美诸强看(印缅战事涉及英国利益)。

从这一点出发,这篇文章甚至否定了普通国军士兵的抗日贡献,给他们也扣上了国民政府帮凶的帽子

我同情包括“中国远征军”在内的国军普通士兵的牺牲,但如果不能以阶级视角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出发、分析这些国民党军人其一生经历,那么必然会陷入政治失真的虚无主义错乱。
………
试问那些所谓的“远征军老兵”在我们这里的叙事中有没有完整严肃的论述其军旅履历、作战生涯、人生结局?
比如被腾冲市国殇墓园力捧的孙立人、廖耀湘,他们在缅甸的新一军、新六军等,待抗战结束立刻马不停蹄投入到蒋介石发动的反共战争中,屠杀我军民数以万计,仅一个四平保卫战,我东北民主联军就有超过八千人殒命于这些所谓“远征军部队”的炮弹与屠刀之下。
辽沈战役期间,我东北军中流行着一首歌:“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专打新六军。菜心味甜营养好,歼灭新六军建功勋。同志们大家来竞赛,看看谁是人民的大功臣!”
这些,包括腾冲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为什么向来讳莫如深?
近年来,官方宣传屡屡在这种问题上翻车早非一次两次,动辄“抗战老兵”、“远征军老兵”,结果细细一查,手里都曾沾满了我人民军队与工农群众的血…

再进一步地,他认为二战的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只有局部上才体现出民族解放和反侵略的地方。在他看来,远征军不是去打击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而是去维护英帝国殖民体系的

蒋介石八十年前派出的这支境外作战力量,它的政治性质除了正面意义的抗日补充(其实也是对蒋府丢掉东面所有海岸线的无奈弥补),更是反面意义的对英帝国主义亚洲殖民版图的主动协助、融入、仆从
特别是后者,事实上才更是向来对英美谄媚的蒋介石之所以派出远征军队前往缅甸帮助英军作战的根本缘由(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却依旧换不回“江心坡”,就是蒋介石对英跪拜之体现)

在他看来,他是在反对蒋介石统治集团,但他实际上是在反对同盟国,他对二战的认识是完全颠倒的。哪怕是托洛茨基本人,也不赞成这种观点。相反,托洛茨基认为,各国的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买办集团再坏,也比法西斯侵略者要好,拒绝保卫国家,无异于引狼入室

对群众运动(以欧洲为主)的具体分析,是这个观点的基础。在1940年6月30日的一篇文章中,托洛茨基概述了他对欧洲形势发展的预测,他认为欧洲将会经历一个群众揭竿而起、反抗异国占领的时期:
战败国群众的处境将立即极度恶化。除了原有的社会压迫之外,现在又加上了一重民族压迫,它们的重担,主要是由工人来承受的。在所有的独裁形式当中,异国征服者的极权独裁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
深受社会和民族两重压迫的群众,对“异国征服者的极权独裁”感到“难以忍受”,托洛茨基认为革命派应该站在群众一边,这难道有什么好怀疑的吗?

那么这是谁的观点?

这正是当时国内托派的观点

1937年的《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告民众书》里,他们声称国民政府必然会和日本帝国主义联合,因此不能相信蒋介石,必须反蒋。1940年,郑超麟又提出了“失败论”,认为只有国民政府垮台,革命才能胜利。他们批判那些加入抗日的普通人是“堕落”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和他们的观点一模一样,他同样在文章里反复重申,加入国军抗日的普通人,同样是有罪的

关于为什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他回答已经写了很多了

这篇文章,否定的不是国民政府,而是抗日本身。它否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否定了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否定了二战的正义性,把二战定性为帝国主义战争。这种观点,毫无疑问是在为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招魂

编辑于 2024-04-16 02:29・IP 属地中国香港
远山微明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