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对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表示支持与鼓励,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并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发展,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主动性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是被大家讨厌的……孩子就会因此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表现得太听话,做事不自信。
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发展主动性,建立自信呢?
有些孩子会因为想做某件事而父母不允许,然后哭泣流泪,说明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又不符合大人的要求。当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待不一致的时候,他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于是内心充满委屈和挫败感。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做的是去抱抱孩子,告诉他:“爸爸妈妈是爱你的。”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爸爸妈妈仍然爱此时的他。不要急于把孩子从难过中拽出来,更不要批评说“哭什么哭,男孩子怎么能流眼泪”这类话。
我们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可以帮助孩子平静下来,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支持。
当孩子不敢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般是因为没做过或者担心做不好。这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相信做一件事会有好的体验,通常就会比较有勇气去尝试。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有美好体验的机会,从而让孩子增加勇气。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是影响孩子建立自信的关键因素。
孩子小的时候,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时候爸爸妈妈对他说过的话,能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概念。
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并指出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正向的肯定,孩子就会相信自己,进而建立起自信心。当然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应该是真实的赞美,而不是夸大其词,名不副实的。
自我评价比较低的孩子更需要大人的肯定来帮助他建立自信。
在孩子尝试某件事遭遇失败的时候,要对他的努力表示赞赏;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只有在比赛中得了奖爸妈才高兴,只有在达到了爸妈的要求时爸妈才会满意的话,孩子心里就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
另外,父母不切实际地一再对孩子提出高标准的要求,也会让孩子变得紧张、焦虑、不自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各有特点,而特点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提出符合孩子实际的标准要求。
当孩子知道,“不管在外面遇到了什么,爸妈都是爱我的”,他的心里就会变得踏实,心中会充满力量,从而更勇敢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