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回答

浙江宣传谈基层「舆情焦虑」从何而来,称一些地方问责压力加码,使得干部「动作」变形,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经济观察报
1个点赞 👍

浙江宣传谈基层舆情焦虑从何而来,称一些地方问责压力加码,使得干部“动作”变形,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碧翰烽/文

有的地方已然患上“舆情洁癖症”,生怕出了一点舆情,哪怕只是一点点问题,也都如临大敌。

浙江宣传此时撰文《基层舆情焦虑从何而来》,切实指出了当前基层应对舆情的一些困惑与难点。遇到各类舆情,一些基层干部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将舆情视为“洪水猛兽”,处置起来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患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舆情焦虑症”,担心因为舆情事件而被“一票否决”。

文章对于焦虑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一是焦虑于“被追责问责”;二是焦虑于“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焦虑于“小事闹大、大事变炸”;四是焦虑于“没有一点点防备”;五是焦虑于“小马拉不动大车”。

文章指出,一些地方施加了层层加码问责的压力,甚至存在乱问责、错问责、问错责的现象,让不少基层干部的“舆情焦虑”转变为“被问责焦虑”,以致于“动作”变形,把工作重心放在处置舆情上而忽略了解决事情本身。因此,关键是对舆情涉及的事件科学研判、具体分析,既要严查,也要宽容,而不是一有舆情,就搞“一票否决”“一棍子打死”式的问责。

一:影响与面子

为什么有的地方有了舆情就会有加码的问责压力?恐怕还在于影响与面子。

发生了舆情是一个层次,发生了有影响的舆情又是一个层次。什么是影响?影响就是指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也就是说,有影响的舆情,对于他人或周围事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现实来讲,有些同类型或者问题更大的事件,如果没有成为舆情,可能就形不成影响,有些舆情也可能影响范围不够,依然形不成影响,也就不会产生压力。

“影响”的一个延伸在于“面子”。有的地方常常有很强的面子观念,如果舆情影响过大过强,有的地方就会面子上挂不住,面子上挂不住,压力也就来了。

为什么有些工作通报批评反而很有效?运用的就是面子观念之影响。

其实,有的时候,影响与面子仍然是一个主观的感受,而非客观的标准。因此,处理舆情还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

二:公开与透明

有事说事,有多大事说多大事。回到公开与透明层次上来,影响与面子也就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公开与透明,追求的就是客观、准确、真实。

哪怕是工作成绩,又哪怕是问题难题,都可以考虑更多公开透明,理性对待。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其实就是要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一些地方如果有了更具制度化、常态化的公开透明机制,即便是有问题,也不会有太多舆情信息,反映的恰恰是坦诚、务实的工作态度,能够得到舆论的理解与支持,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能净化网络,让一些网络谣言没有藏身之地。

三:舆情与问题

舆情反映的最终是问题,最为重要的也是问题。

处理舆情重在解决问题,而非简单解决舆情。因此,首先需要分析问题是否存在?原因是什么?责任应该如何划分?其次才是研究如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才是根本,才是最为重要的。

有问题并不可怕,有舆情也并不可怕。只要认真对待,只要扎实解决,就能够很好应对。

发布于 2024-04-09 19:45・IP 属地湖南
碧翰烽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