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人看好你”,好绝望的描述。
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但是看上去是比较绝望的,这个感觉很不舒服。
不过有没有可能也“有人”看好我呢?一定是这么绝对吗?如果他们看好我,看好的是什么呢?我自己看好我自己吗?为什么看好我自己?
周围的人不支持我一定是因为不看好我吗?我们有没有不支持别人的时候?那时是为了什么呢?别人会不会也认为我不看好或者讨厌他?
一个人做任何事都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也不可能总是会受到批评或表扬,常言说,忠言逆耳,这是常态。所以没有人会在说“对你好”的话时是自认为带恶意的。只所以“逆耳”是说者和听者的立场不同。所以说者会说听者“不懂我的一片苦心”,听者会说说着“你在自以为是,不懂我的感受”。都对,又都不对,站着自己的立场都对,在对方的立场都不对。
既然这么出力不讨好,为什么还是有人会进言呢?尤其是父母。也许这已经是他们可以找到的最好的方法去传递他们的经验了。这个方法好坏不论,也许有更好的方法,但他们不知道,这是说者的局限。
那么说者有局限,听着有没有?只所以叫“忠言”是因为说者的初衷是为了让“听着”知道些什么,或者领悟些什么。如果听者接受了,那就皆大欢喜,如果听者不接受,那只能说明两者有分歧,不能确实一定是说者错了,是这样吗?如果听者永远的任为听者在害他心,或者瞧不起他,这可能就是听者的认知局限了,因为他并没有理解到说者的用意。有句老话叫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是说给听者听的。如果一味的拒绝进言,我们要如何进步呢?“改”从何而来?“勉”有如何增加呢?如何判断是选择改还是勉是需要修炼的,但前提是要先收下说者是话。收下不是无条件的认同,更不是无条件的拒绝。也只有收下了才会思考。
当然说来容易,做来难,有冲突必然有不舒服,如何应对不舒服是我们要自己修炼的,因为有冲突是必然的。当我们可以从容应对一切不一致的冲突时,我们就不再焦虑了,因为他们让我们成长了。
凡是不被支持的事情通常是有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风险的,我们决定要忽视风险还要去做,一般是认为那不是风险或者无视风险,那么我们就要做好承担风险发生后的结果的准备。人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如果我们当真证明了有抵御风险的能力,真正支持我们的人也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