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个回答

财政部表示「中美两个工作组的第四次会议拟于 4 月中旬举行」,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55个点赞 👍

可以根据近期耶伦和中方会谈时的关注点,对后续经济、金融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可能聚焦事项做个预测。

从中方的新闻通稿看,关注重点在“宏观经济形势”、“应对全球性挑战”以及“双方关切”(重点强调了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以所谓“多元化”为由冲击两国及全球正常贸易投资往来和产供链稳定”)。达成的共识一是由两国财政部牵头在中美经济工作组框架下就两国及全球经济平衡增长议题进行交流,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牵头在金融工作组框架下就金融稳定、可持续金融、反洗钱等议题持续开展交流。

而从美方发布的会议纪要看,其重点关注“实现健康的美中经济关系”,“为美中两国劳动者和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以及所谓的“中国的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其可能对美国劳动者和公司产生的影响”。其他一些争议不大、共识较强、双方都有台阶下的领域,则包括“共同努力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性,其中包括低收入和新兴经济体的债务困境”。

现在中美面临的经济问题完全相反,美国面临过高的通胀,而中国则面临通缩的风险。货币政策目标也截然不同,美联储发动了十几年来最激进、最严厉的紧缩政策,中国则在宽松进行时。但实际上,两者是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导致两国目前经济困局的核心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同一个。

在欧美、东亚这种生产力和产业链供应链发达,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完备,税源和财政纪律有底线保障的社会,“货币总量”的扩张,并不是靠央行或政府的“印”,而更多的是市场主体的行为。“贷款创造存款”,决定资金需求(或者说“放水效果”)的首先是贷款意愿,而贷款意愿,则主要是由投资回报率决定的,背后是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

那些经济停滞的社会,比如日本这种“失去三十年”的国家,利率打到0,也掀不起多少波澜。在日本式“资产负债表”衰退下,央行印钞也改变不了螺旋式通缩的基本面。

而“涨价”归根到底是个供需问题。供不应求就会涨价。如果产业链供应链出问题,供给侧受影响,就算再“紧缩”,也未必能平抑通胀——西方目前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同时和世界第一工业国和世界TOP3的资源国为敌、搞“脱钩断链”,严重影响了其供给侧。

反过来,如果“供过于求”,则价格就没有上涨的基础。目前中国面临很明显的需求萎缩问题,不管是外需还是内需。外部是新冷战的“脱钩断链”,同样的事情,对西方是导向通胀,而对中国却是导向通缩。内部则是过去几年严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影响新增就业岗位、收入增长,以及“老钱”的“信用扩张”意愿。

和历史对比看,90年代末同样面对的强美元周期,从90年代中后期,美元指数从80多一路涨到120,拉爆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对华政策也各种咄咄逼人,台海危机、炸大使馆、南海撞机……;同时,当年的国企大破产、银行大坏账、职工大下岗,严重破坏了彼时中国经济的资产负债表。

而90年代末就是个通缩的大时代,也是很多人(当然,是那些没有在经济不景气中丢饭碗降收入、甚至购买力还变相提高的人)怀念的“物价不涨”的年代。某新概念作文大赛出位的公知在10年左右(具体时间我忘了)说物价和生活成本,“2004年是中国人最后的好日子,大排还是3元一块”(大致意思),实际上就是90年代末通缩的绕梁余音。

90年代末中国利率也是不断走低的,直到2002年触底反弹。接下来就是中国经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二十年景气繁荣,大家日常听闻的好像只有“通胀”,各种涨价,资产涨、物价涨、生活成本涨,当然,工资也涨。其背景和核心机制,则是加入WTO后对国际市场大循环的深度参与,乃至永久性重构了国内和国际的产业生态。

从历史和现实看,中美双方想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局,最理想、最有效率的双赢方案,仍然是回到过去的G2框架下,所谓“中美夫妻论”,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互相赋能。但在新冷战的大气候下,特别是美方一意孤行的“脱钩”路径,那种“美好的旧时光”可能永久性停留在时光的过去式里。

面向未来,中美大概率只有阶段性缓和,而不会影响渐行渐远的基调(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方通过强化内循环+开发“一带一路”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美方则通过各种为中国定制的排他性条款重构自身供应链。

“离婚”是不可避免的,当然离婚有成本,中美两大经济体将继续承受“离婚”的代价——需求侧和供给侧分离、重构的紊乱和阵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反华”已是美国政坛对华政策的主基调,号称“两党最大共识”,但具体策略路径,不同政治势力之间还是有明显分歧的。

民主党的主流,倾向于以“该合作的领域合作,该竞争的领域竞争”,把竞争对抗限制于“小院高墙”模式下的关键技术和命脉产业领域,并不热衷于对华全面脱钩,有管控“新冷战”烈度的意识。总体而言,这些人相信美国的“体制优势”,认为“时间在我”,觉得美国最终能赢得和中国的科技战、经济战,(至少是白宫方面)大概率不会主动升级台海局势。

但共和党的主流(现在实际上就是MAGA派“川普共和党人”),尤其是川普等右翼民粹力量,却有很强的把冷战变成(某种程度的)热战的动机。他们追求的是对华全面脱钩,中美全面对抗,如果能将中国陷于俄罗斯式的被西方共同体全面制裁的困境,那对其而言是最理想的局面。这些人并不相信美国的体制优势,不认为和中国进行科技战、经济战能真正击败中国,不相信时间站在美国一边(2018年以来的贸易战、科技战,实际上对中国的损害有限,反而证明了中国的强大以及美国没有那么强大),他们希望在优势尚存的时候开启决战,彻底击垮中国。而以中国经济对全球大循环的依赖,如果遭遇俄罗斯式的制裁,则处境可能更加艰难。

而目前看,后者有不小的赢面。尤其是本轮巴以冲突以来,拜登政府陷入了很尴尬的局面,左翼基本盘认为其立场过于倾向以色列,右翼则认为其不够强硬且在西方和伊斯兰冲突加剧的情况下有更加抱团凝聚的倾向。倒是川普作为在野人士,可以肆无忌惮地煽风点火、阴阳怪气。

而如果川普当选(基于目前的民调,概率不低于50%),搭配赖清德主政台湾,那么最危险的一种局面就可能出现,实质性的台海危机被引爆、中美/中西对抗大幅升级,是一个需要被认真对待其可能性的问题。

编辑于 2024-04-08 20:38・IP 属地浙江
知乎用户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