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动作,保持“沟通”,但双方都不再期待不指望沟通的结果或效果。新的破局仍待智慧和时机。
耶伦来,不是许多人认为说“美国经济不行了,让买美债”,两边工作组的沟通,也不是一些声音说“继续推进共识”或者“美国利率高企,国债高企扛不住”或者“这边撑不住”,而是:
避免双方误判和大的误伤,避免真的差枪走火,这才是当下唯一的共识。
双边保持沟通其实是中美民间和中美之外对两边ZF的共同要求,大国BY,小国会受益,但也可能遭殃,这些即想受益又不想遭殃的力量希望两边别真闹掰了,大伙都只剩下遭殃,没法受益。
1、双边关系的简单历史回顾
5年前,在2018年山西证券30周年的活动上,正值改革开放的40周年,高善文有个”著名”的演讲,介绍了小平同志在中美握手那一刻作出的决断。其中提到一些观点和提出一些问题“中国的对外开放,就是对美开放”。
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美国要接纳中国?为什么美国愿意接纳中国、愿意支持中国的开放政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号。”
高善文的答案是:“如果没有这次自卫反击作战,没有中美关系正常,甚至是蜜月般的交往,我们过去40年的经济建设绝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似乎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也不太可能有山西证券,也不太可能有山西证券过去30年的辉煌发展。”
后续这个演讲被放大或断章取义。高善文也做了部分否认,争议的问题不做重点。
1991年苏联解体后,小平同志对中央作出了十六字重要指示: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绝不当头”
“中央从那以后在很长时间里也忠实地履行了小平同志的遗训,这使得在很长时间里中国没有成为美国下一个战略对手“ 从2015年开始,美国越来越多把中国视作新的战略对手。
2018年特朗普任总统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报告开始明确把中国定位为“战略对手”。拜登政府延续甚至强化了这个定位和战略及细化诸多策略。
2、中国的发展来自于融入了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
这是一个小结,几乎没有中国人能反对。但历史上从1978,到2001,掌控全球经济秩序的美国因为各种原因点头同意了,中国才加入这个全球经济分工体系和全球市场。
这不是说不感恩,也不是说中国得接受一切国际秩序分工,中国是独立的国家,有广大的群众福祉需要思考。这只是事实陈述。在全球经济秩序分工主导真的变化之前的状态。
佛教有云“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要习惯和敏感的适应和掌握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实现惊人的经济成长,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加入到了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中,我们的商品能够销售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加入到了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形成过程之中,没有这样的基础,改革开放不太可能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惊人的成就。
图2是基于Maddison数据库,从1700年开始,基于购买力平价所计算的全球一些主要的国家经济总量在全球之中的占比。


3、美国朝野思想达成一致
从1992年到2012年,美国主流思想是希望把中国纳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并希望中国会由此变得更市场化、更接近美国的意识形态。
对经济界和资本界而言,中国市场广阔,可以获取巨大的商业和经济利益,同时中国在技术上完全不足以对美国构成挑战。所以美国的战略思想界和工商界都支持与中国接触,美国商会对华态度友好,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压舱石。
2012年以来,中美关系的这些基石都动摇了,反对中国正在成为美国朝野的共识。

4、在经济上,世界无可避免的进入了G2格局
(1)运行了近八十年的美国中心全球经济秩序
1945年,二战刚结束的时候,美国占全球经济产出的50%。
美国对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有足够意愿,也有充分的能力。建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美国获利最大。同时在能力上,美国和盟国刚刚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经济、军事、科技上的实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挑战,包括苏联。
美国彻底赢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元成为全球锚定货币。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关贸组织是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支柱,也是维持全球经济秩序最为关键的制度架构,保证了贸易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产业全球化分工持续快速发展。
(2)罕见的中国成长速度(见图2/3)
不赘述,只说一句,老美民间一直有个学派,认为中国的黄金储备远远大于央行公开的部分,绝对不只美国的1/8-1/4(2008-2022年)的规模,因为大量的民间黄金饰品销售。
(3)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内外双重调整,但别无选择
2012年以来,我们先后进行供给侧改革,地方债务置换、实业、金融、房地产去杠杆等等系列工作
中国人通常讲改革开放,但它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个词的边界。什么叫开放?
中国的开放政策的核心不是向伊斯兰世界开放、不是向拉丁美洲开放、不是向非洲开放,中国的开放就是融入到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开放的准确含义,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打开大门,将中国的经济毫不犹豫地加速融入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融入到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之中,这是中国的开放。而在一定意义上,改革是为了适应这一开放的格局,把不匹配的制度安排改掉,使得中国能够完成这样的融入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40年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非常不容易,其中开放政策是极其关键的。而开放最主要的就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体系开放。开放具有这样的限定,意味着开放不是单边的。如果中国加速向美国开放,美国加速把大门相对中国关起来,中国的开放还有用吗?
5、未来,中国将继续开放,但开放的对象先是其他市场,然后是溢出效应继续回归欧美日韩需求,不论是产业链还是终端需求。
避免热战,各方博弈,未来仍将继续,但这个过程,是中国企业家的重新洗牌。经历了这个过程的企业家或者有机会落袋为安,或者有机会成为新一代的全球企业家。
时间有限,无法一一展开,后续或通过文章或直播继续展开沟通。
举个俄罗的例子,国际金融协会(IIF)是全球金融业协会的数据现实,俄乌战争后,俄罗斯与欧洲的贸易基本上没有收到根本性英雄啊ing,多了不少中间商,都是传统的欧洲中介比如意大利和东欧中亚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