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特别复杂,尝试概括性地解释一下。
如何定义当代艺术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并且从上世纪开始类似的争论就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其实客观上也没法有)。就我个人是比较赞同Danto的说法,他认为当代艺术是“后历史”的艺术,其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提升为艺术,关键在于观者和批评家的认知框架。这个观点悬置了定义本身,并且很明确表达了——阅读(当代艺术作品)作品是需要具备相应的结构性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的。
因此问题进一步下探到了:观众(或潜在观众)是否具备了足够阅读能力上面。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自然人缺乏对作品的阅读能力或者完全不具备阅读能力是完全可行且合理的,对这项能力的培养更多取决于是否有时间或精力上的余裕。这里的隐含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当事人需要享受到充分的物质条件。至此可以说触及到解题的关键,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低潮。
虽然后资本主义时代背景下,全球各国都基于自身物质基础和现实情况作了相应的挣扎,但在没有根本性生产关系突破或改革的情况下,衰退周期只是被人为拖延了。而在衰退背景下,将目光聚焦到个体层面时,物质条件匮乏问题则被放大(尽管其中有被鼓动而焦虑的成分)。个体陷入了无休止的追求物质满足的行动当中。
故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认为:观众与艺术家作为硬币的两面,当作为个体的观众陷入到另一行动当中时,它就作为硬币中的一面消失了,而整个硬币的结构就此坍塌。当然理应也存在特殊的情况,例如公开宣称观众不再存在而艺术家同时作为硬币的两面,同自身对话以谋求偶发个体的共鸣。可归根结底世界是物质的,要么艺术家以脱产的身份依附于某种权力结构,要么直截了当的作为产业的一部分而存在,然而此时就又不得不需要预设一批前来消费的观众,于是只能将认知门槛拉低再拉低,直至与娱乐化产物的标准看齐。
实际上不难看出,如上衰败的轨迹是全球性的,并不具体只在哪一国家或者地区。而具体到国内的情况则更为特殊,展开来便太过千头万绪了,便只说结论吧。①国内当代艺术是从体制脱胎的,至今没有撇清,也没有完成阶级的下沉,是精英式的,这注定了先天受众面的狭窄。②受限于物质条件和时代局限的不全面的艺术教育和功利取向破坏了相当大的潜在艺术创作群体和受众群体。③脱产艺术家所依附的前权力结构的崩塌(地产/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