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存
我们通常会用“需要钱”来回应“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
实际上,单纯以钱为目的而工作的人,工作中的每分每秒对于他们而言都是痛苦和负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活得像只“骆驼”,忍辱负重、日夜煎熬;另一些人则会像皎洁的狐狸,不断嗅寻工作中那些额外的利益,经营算计,精疲力尽。
当我们的需求只是满足日常衣食住行的最低保障时,这个阀值其实是非常低的。但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物质的诱惑,人与人之间的攀比,物质的欲望会不断提升。
对物质追求无节制的人,会挣的越多,欲望越大。不断的为工作牺牲健康和生活,最终沦为了物质的奴隶。
《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把这种恶性循环称为“老鼠赛跑”,穷人和中产阶级会在这个循环中不断沦陷,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生活走向,直到去世留下的也只是一堆债务和无用的消费品。
有很多人跳出了这个物质欲望的恶性循环。例如有一个群体被称为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他们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工作收入可观,工作中所应用的技能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来积累和训练,所以他们转换工作代价极高。
既然很难轻易转换工作,他们就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同时极大限度的压缩开支,以便使自己的积蓄快速增加。当积蓄产生的投资收益,大于自己的日常开支,他们就实现了“财务自由”。然后辞去工作,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自律的消费习惯和努力攒钱才能让自己拥有选择的底气。
二、认同
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是通过抱团来抵御外界威胁的,所以人群能够给个体带来安全感,人天性渴望被群体认同和接纳。
工作是为每个人带来群体认同的重要途径。
首先,从社会大背景而言,工作是一个主流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如果不工作,首选要面对的是社会群体眼光的审视。你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会抛来各式各样的问题,包括你是如何规划未来等等。
工作可以让你避免这些质疑,过着群体认同的“正常”生活,带来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工作状态通常伴随着大量的协同和交流。通过工作,我们可以在人群中获得尊重、关爱和帮助等等有益的反馈。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满足人本性中“被看见、被接纳”的需要,让人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当我们在工作中获得职务的晋升、上级的表扬、同事的关怀等等,都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最后,在工作中不能过度依赖于外界认同。尽管认同是工作带来的重要回报,会让人感到快乐和安全,但一个人如果过度依赖于工作中群体的认同,工作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某种认可或身份,也会很危险。
当一个人在工作当中被排挤、打压、鄙视、迫害,这种认同需求就无法获得满足,安全感和存在感会受到损害。
如果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认同,没有认同的情况下这份工作就会变成梦魇。如果此时还需要靠这份工作生存,那就只能忍受日复一日的折磨。
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很多职场人出现了焦虑和恐慌。部分原因是物理距离阻隔了以往的群体互动和认同。过度依赖外界认同的人,此时会出现极强的不安全感,恢复正常办公后症状就会消失。
克服这种过度依赖的有效方式就是提升自我认同,多给予自己一些自我肯定和接纳,增强内心的力量,加强自我价值的内在稳定性。
三、热爱
为了生存工作是“我必须”,为了认同而工作是“我应该”,为了热爱而工作则是“我想要”!热爱是一种发自本能的渴望,和饥饿以及恐惧一样,不需要过多的理性思考就会促发人采取行动。
热爱源于本能,所以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人想起热爱的事就会兴奋无比。但由于家庭和学校在个性化方面的引导都极其匮乏,身边大部分人都很难确定自己究竟热爱什么,自然也就很难从事热爱的工作。
为了热爱而工作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关注于自身,热爱自身的成就和成长;一个是关注于他人,热爱对他人产生的价值和使命。
第一个层次:热爱成就和成长(个体视角)
积极心理学家哈里森研究指出,当人们通过努力去实现某个目标时,往往会沉浸其中,超然于外界的所有干扰,这种心无旁骛的专注被称作“心流”。而这种心流出现的越多,人感受到的幸福感也就越强烈。
工作的过程,伴随着大量的目标实现。随着承担的职责越多,我们自身的技能也在不断的增长。这种技能和目标的匹配如果适当,我们会不断的在工作中获得“心流”的体验。
目标和技能相匹配,就能不断的实现目标,不断的挑战新的目标。这种沉浸的状态、目标达成的喜悦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反馈,会不断的刺激多巴胺、内啡肽等负责快乐的神经递质产生。
因为感受到了源源不断的快乐,所以人们会爱上这种成就感。大脑天然对于变化会更加敏感。如果一直干同一件事,后面的成功远远没有第一次感到兴奋。这就像我们涨工资一样,刚涨的时候很开心,第二个月就觉得没变化了。
所以说,我们需要不断纵向或者横向的进行自我能力的拓展,以便获得新的成就。唯有变化和成长才能留住热情。
我们可以把一件事、一个技能不断精进,不断感受到新变化,取得新的成就。例如体育和艺术类项目的考级、技术工种从初级到全国技术比武专家等等。这是在深度上不断的精进,技能的纵向成长不断带来新的成就感。
我们也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去勇敢尝试,横向的拓展能力的宽度,通过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就实现成长。有些人从事了10年的工种纵向无法再深入精进的时候,可以尝试横向的跨界学习和转型,同样会带来兴奋感,重新激发热情,避免职业倦怠。
第二个层次是热爱价值和使命(群体视角)
外界认同是让一个人感受到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但一个人最稳定的自我价值信念一定来源于自我认同。一个人如果认同自己做的事有价值,那么对这件事的热情将会源源不竭,不会轻易被困难和干扰所动摇。这件事很可能就会变成他的人生使命。
价值和使命就像是一个存储在大脑中的盲盒,我们唯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和这个世界互动,才有可能在某一个瞬间,找到最打动自己的那个盲盒,激发热情,确认价值,建立使命。
当这个盲盒被打开后,一个人就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种发自于心的热爱会让一个人对长时间的付出却无结果、巨大的困难、连续的失败都具有极强的忍耐力。找到使命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因为他们靠着使命带来的内在力量,能够忍耐常人所无法忍耐的痛苦。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多么伟大的使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从过好自己的生活开始就是一个人在对社会负责。照顾好自己的家庭、配合好同事的工作,当我们把关注圈从自身开始扩展到他人,那么我们就已经在履行或大或小的使命了。
最后说一下天赋这件事。天赋是一个人与生俱来超越平均人群水平的某种生理机能,如果能够尽早发现,更容易经过训练形成个人优势。工作中充分发挥天赋优势,的确更容易取得成就。
尽管都是与生俱来,但天赋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而使命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天赋是工具,而使命才是动力!
--------------
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先生说:所有的人都想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适合自己的身心和财务状况。不要将工作只当成一份工作,而要将其当成自己热爱的和实现成长的途径,这是一场旅行和冒险,这个过程中如果还能获得丰厚的薪水就更好了。
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工作的意义,因为他占据我们生命的时间真的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