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为什么对刘备态度变化那么快?
- 25 个点赞 👍
“表疑其心,阴御之”
这是三国志正史原文,作者是陈寿。
后面刘表临终托付刘备,不是正史,出处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并且裴松之自己也否定了这段记载的真实性。
《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引《英雄记》记载:
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適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
注意加黑字体,这是裴松之对这段记载的点评。
裴松之认为刘表夫妇喜欢小公子刘琮,想要废长立幼,已经设计良久,没有道理在临终的时候把荆州托付给刘备。
分割线以上,是史学家裴松之的观点。
下面是我的愚见。
愚以为,刘表在临终前把荆州托付给刘备,并非完全不可能。
首先,刘备在201年左右投奔刘表,到刘表208年去世,中间已经过去了六七年的时间。
这个时间并不短。
所谓刘表“阴御之”,只代表刘表一开始对待刘备的态度,不能理解为刘表对刘备防备了七年。
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刘备在屯兵新野期间,跟刘表有过军事合作。
在曹操北上进攻袁尚和袁谭期间,刘表命刘备北伐许昌,刘备打到叶县,与夏侯惇对峙,就是著名的博望之战。
而且根据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刘备这七年并非一直屯兵新野。
在江夏黄祖死后,刘备入驻樊城,在樊城训练水军。
后来曹操南下,刘备从樊城出逃,过襄阳,在当阳一带被曹操骑兵追上,刘备仓促应战,被曹军打败,然后与关羽的水军汇合,一起逃到江夏。
关羽为什么会有水军。
就是因为在樊城的刘备是准备要去接替江夏黄祖的。
所以刘表一开始虽然对刘备有戒心,但是长期合作下来后,刘表对刘备是逐渐重用的。
刘表的晚年实际上是在为了不成为傀儡而斗争。
荆州襄阳的蔡家和蒯家在刘表创业初期对他的帮助的很大。
刘表没有能力除掉蔡蒯两家,所以他要培养自己的心腹力量。
早期的张绣和诸葛玄,后面的刘备,都是刘表在培养自己的势力。
在晚年荆州的夺嫡之争中。
本地士族蔡瑁和蒯越支持小公子刘琮。
大儿子刘琦和刘备与诸葛亮走得很近。
这就很明显了,这本质就是夺嫡之争。
所以刘表想让大儿子刘琦接班的话,是有可能会托付给刘备的。
以上。
(本文只是讨论裴松之引用史料可能性,并非真实性)
发布于 2024-04-08 10:33・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鸡脚芝士 - 184 个点赞 👍
刘表对刘备的态度有二个转折。
最初,是刘备投刘表,刘表非常高兴,用刘备屯新野,作为荆州北方的屏障。
转折,是这次: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
叶县在南阳郡的北端,过叶县就侵入豫州,迫近许昌。刘表忌惮刘备,舍刘备得人心外,主要是刘备的战力在荆州诸将之上。支持刘备北伐,很容易与曹操决战,这不符合刘表的利益,也很容易让刘备通过军功增加威望,有凌驾于刘表之上的风险。
另一个转折在刘表病笃期间: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
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这一时期北方已经完成统一,刘表为子孙计,要考虑守住荆州基业的问题。而刘表集团诸将零落,缺少能撑住荆州的人物,蒯、韩等荆州地区名望甚高的官僚集团也主张降曹。刘表健康时,也就是能压制这群官僚而已,并不能改变官僚上层归顺朝廷的政治倾向。现在自己眼看活不了多久,那荆州基业谁来守护,谁来抵抗曹操?
坚决抗曹,又有人望支持,同时具备相当战斗力的人只有刘备,因此刘表阴御刘备到最终,也要启用刘备。他让刘备迁到樊城屯驻,用刘备辅佐刘琮,这个意思是很明确的。杯具在与,刘表去世后,刘琮瞒着刘备秘密降曹,于是刘表的托付也成了镜花水月,荆州局势迅速崩坏。
刘表对刘备的态度本来就是既用又防,谈不上变化,而是局势让刘表没有其它选择,依据形势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而已。
查看全文>>
贝蒙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