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逼迫是两个概念。坚持是孩子自主的动力,逼迫是外在的压力。
逼迫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孩子之所以会因为逼迫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一定是你提出了他不得不接受的条件。
这些条件无非就是惩罚和奖励两种,惩罚和奖励的内容又分为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两种。所以会有四种组合:
1、精神惩罚型:你如果不好好学,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
2、精神奖励型:你如果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特别爱你……
3、物质奖励型:你好好学习,然后我带你去吃大餐/去迪士尼游乐园……
4、物质惩罚型:你要是不好好学习,我就揍你一顿/晚饭别吃了/游戏别打了……
这4种情况可能带来的坏处是:
用物质的奖励和惩罚逼迫孩子,可能会导致孩子过于关注物质,追求物质上的得失,而不去关注内心的体验。
而采用用精神上的惩罚和奖励可能就更糟糕了,说难听一点,这可能会演化为一种服从性的训练。
用孩子最眼中比生命还重要的母婴关系——爱,作为筹码,逼迫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冲突。
孩子会明白你的爱对于他来说是有条件的,他必须完成了你的要求,你才会爱他。
孩子做不到你的要求,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但更糟糕的是:他做到了,而你因此觉得这个法子有用,就用这种方法提出更多的要求。
也就是说孩子必须不停地满足你的要求,才可能得到你的爱。
总有一天,他会感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永远满足不了你,永远得不到你的爱。最终这会成为你们亲子之间仇恨的种子。
我们只是想养个孩子而已,并不想养个仇人。
所以多数情况,我建议还是用培养内驱力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形成坚持的信念。
1、鼓励和赞叹。
注意,不是赞叹他获得的成果,而是赞叹他坚持的过程。
但凡孩子有任何坚持某件良好事情的行为,你就要及时发现,表扬他、鼓励他、肯定他的坚持。
2、大胆试错。
让他经历一些小小的挫折,体验一些在你控制范围内的失败。
然后再鼓励他从这种小小的失败当中爬起来。这会培养他的抗挫折能力,从小挫折开始培养。让他敢于挑战,充满自信。
3、学习单元最小颗粒度。
当孩子实在是不愿意去挑战,实在是觉得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帮助他。
把要做的事情降低到最小的任务单元,也就是最小颗粒度。
比如孩子不愿做一个有难度的题目,那你就把题目拆解开,把启动步骤拆解成最小单元的行动。
比如你让他:”你先拿起笔”。这个动作就是一个最小单元,是他无论如何都能做到的。
接下来你可以根据情况说:”你先把这一句话抄下来。”/“你觉得这道题可能是用加法,还是减法?”/”你先写一个“解”字……
接下来只需要继续这样引导。
最多三四步你就能发现这个题目的难度,到底有没有超过孩子的能力。
如果超过了你就给他补一补这一道题所需的基础知识。
如果没有超过,大概率情况下,孩子自己就会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了。
4、让孩子觉得是自己克服了困难。
如果孩子最终完成了这项任务,你要让他觉得是他自己做到的,而不是你帮他做到的。
这会大大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以后会更愿意去尝试同类挑战,非常有助于内在动力的形成。
你可以说:“哇!你居然想到了这个……好厉害,我都没发现还可以这样……”/“你是怎么破解这个难题的?很强哦!”/这样下去,你很快就能成为解决这种问题的大佬了……
(注意,如果你表现力有限,就不要演得太过用力,要流露出足够的真诚,以免你自己出戏……)
其实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验,而不是必须要完成什么结果。
我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慢慢的寻找到我们的本心,知道什么是我们真正的存在使命,去完成这些让我们内心和世界都变得更美好使命,收获丰盛而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