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瘦”只不过是运动诸多好处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
运动对体型和自信的影响我写过不少了,想看的去下面这些地方翻,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说点让你更想不到的变化吧,那就是养成运动习惯后我:
整个人变得非常高效,且能有效隔断负面情绪的干扰了。
其实我之前就被人认为做事很高效,但那是因为我只让你看到了我蓄力完毕的样子。蓄力过程中我懒洋洋的样子你可没看到,而:
我的蓄力过程往往需要很长很长。
比如我今天下午三四点要去见一个人谈事,这个谈话会让我觉得很被动很难受,那么我从早起就会很沮丧,很抗拒,一整天什么事儿都干不了,就晃过来晃过去,等着下午的时间到来。
而下午谈完事后,无论结果好坏,我大概率都会赶紧回窝充电,不管是看剧也好、睡一觉也好、吃好吃的也好,又需要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来恢复情绪。
一天只能做一件事。
所以在以往漫长工作经历中,我非常非常宅,生活三点一线,不爱旅游、排除出差、不爱结识新人、不爱接受挑战,那时候我只以为我性格如此,但运动后我才渐渐发现,我那时候是“精力不足”。
精力不足所以只能应付规律的、不怎么变化的生活,因为这样不需要你调动更多的力气去应变。
这一切是从什么时候改变的呢?
是从养成运动习惯一年后。
是的 ,运动的第一年是不行的,我的精力不足的状况甚至会加剧。
我会在上完私教课后回来坐在电脑前就睡着了,会在运动后一天什么都干不了,最可怕的是“等待心理”,比如如果下午3点上课,那么这之前的漫长大半天,我都处在焦虑的“蓄力”中,什么也干不了。
那一年我整个人都在跟我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惰性做抗争,时不时找各种借口逃私教课(感恩我的教练从来不戳穿我),那时候我甚至愤恨的想“到底是谁在说运动可以让人变得更精神啊,简直胡说八道。”
然而,这一切都在一个很微妙的一天发生了变化。
那一天我记得是很忙的,一早起来我忘记了下午3点要去上课,紧锣密鼓的忙了大半天,按时交稿后忽然想起来一会儿就有课,于是我慌忙收拾了我的训练包就往健身房跑。
一个小时的课+半小时有氧很快过了,我收拾了东西回家。
我的健身房就离我家隔一个红绿灯的位置,但那个红灯很长很长,我就站在那里等,看着车水马龙,我忽然意识到:
我在这次上课之前,没有消耗掉我任何情绪,按时来健身了,健身完之后,才不到五点,天还亮着,傍晚还没到,此刻的我没有虚脱到回去就要躺倒,我甚至可以再安排一场活动。
于是就是刹那间我下了决定,我联系了一个鸽了好久的人,约他晚上见面谈一件我回避了很久的事情。
那一天,我做了三件以前每个都需要单独“蓄力”一整天的事儿,记忆深刻!
也就是那一天让我意识到了:
到点就去做,在那之前压根别去想
就是我最行之有效的高效法则。
从那以后,我爱上了高效的工作生活,我会把自己的时间分割成1-2个小时为一个单元,在要去做重要的事儿之前如果感到自己会多想,就拆出1-2个小时去做完整的一件事,用于挤压情绪会带给我的负面影响。
比如,我傍晚要去做一个晚会的演讲,我当然会焦虑,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躺床上蓄力,反复担心晚上的事儿,但现在,我的缓解办法就是“填满”,比如:
运动1小时,洗澡休息1小时,完整的写一篇文章2小时,收拾屋子1小时,化妆打扮1小时,然后直接去现场,杜绝任何可以空闲下来留给焦虑的时间。
然后你会发现,这一天累计下来一件件完成的小事儿,给了你越来越多的完成感,让你在做下一件事儿的时候更自信,也更丝滑,不再有硬启动的不适感。
非常好用。
这个变化反过来说,也是因为运动让我的精力更旺盛了,而规律的有氧+无氧节奏,也让我意识比起漫无目的发散情绪,去实际的做一件件事,更有利于稳定情绪。
于是去年,我给自己打印的标语是这个:
新的一年本来想要换个标语,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尚有调整的余地,而且这个行为准则给我带来的好处仍在继续,就没有换了。
总而言之,运动带给我的好处,在持续的、不易被察觉得、缓慢的影响着我,时至今日我也不能说我有多爱运动(比如每次大姨妈期就兴高采烈的告诉教练我要休息三天啦),但因为收益太大,所以我愿意吃这份“苦‘’,来换对时间、身体、精力的更多把控力。
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是公平的,而如何让自己的身心和环境为自己服务,决定了每个人人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