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的问题基本上都被提到了,我从研究宏观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从宏观指标上起个引子。一般研究美国经济喜欢关注PCE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研究日本经济也会特别关注CPI和家庭消费支出,但说到中国经济,最受关注的却是制造业PMI、PPI这些指标。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在现阶段还是以制造业为主要驱动。但随着高速增长期的结束,制造业增长逐渐趋缓,未来的中国经济应该会切到以消费为驱动的模式,就像诸多发达国家所经历的一样。
大家可能觉得我国内需一直不振,实际上也确实是如此,过去20年内国内消费一直是在三驾马车中拖后腿的。这是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投资收益过高,导致通过劳动分配、分红等途径流入居民部门的财富不多。这个阶段,以掌握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为代表,统筹对利润进行再投资是非常有效率的,这也是我国经济长期维持高增速的因素之一。
但当制造业逐渐成熟之后,经济增长和利率会不可避免地下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挡期”。这时候高收益的投资途径就比较少了,企业会开始增加向居民部门的分配,比如我们最近经常听到的高股息概念。这时候居民财富开始积累,逐渐形成对消费有利的因素。作为类比的话,目前中国经济的状态更接近于日本1970年代。当时日本制造业进入了鼎盛时期,经济增速从10%降到了5%。伴随着利率的下降,经济增长引擎开始转向消费,并继续维持了20年的繁荣。
当然大家提到中国经济,自然会想到房地产和股市这两个看起来扶不上墙的板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019年以来房地产的收缩是比较明显的,中国经济却依然保持了比较稳健的增长。目前房地产占经济的比重已经是个位数了,很难再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而且即使房地产行业继续衰退,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像近两年这么突出。相比之下,中国的服务业展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复苏。比如财新的服务业PMI已经连续15个月扩张,旅游业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消费意愿逐渐从疫情中回到合理的水平。
至于股市,其实宏观经济和股市的关系不是很大。高速增长期,例如日本的1960年代,和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一段时间,权益市场的表现都非常差。因为这一阶段投资实体产业的收益太高,热钱并不会流入金融市场。反倒是日本经济减速后,居民财富通过保险、信托等方式进行投资,一度催生了长达十多年的牛市。也正是这一时期,权益市场开始从融资市转变成了投资市。
所以我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阶段并不是日本1990年代的情况,毕竟资产泡沫还没到那个程度,而且近两年风险也得到了一定的缓释。当然我也不是说中国经济一定能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转换,这也是非常需要政策方面的配合的。去年的政策给人感觉就非常的神秘,但今年随着财政发力和补库周期的来临,还是能看到积极因素在不断积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