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3个

专家提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下降压力大」,建议「青年人尽早着手准备养老」,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经济观察报
18个点赞 👍

不论是年轻人还是青年人,大家都处在顾头就没法顾腚的尴尬局面。

每个月工资就那么多,前提是还没有被优化或者被灵活就业的情况下,还一边说着要鼓励消费、拉动内需、支持新兴产业,一边又说着提前要为未来养老布局,个人养老金弄起来。

本来就不多的钱到底该怎么花呢?

难啊……

哦对了,还要多生娃,以此来证明「从2014年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到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再到2021年全面推行三孩政策,以及2022年11月正式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这种政府速度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优势」……

当然也不能光说年轻人和青年人难,专家也难。

这次新闻里面的郑秉文,头衔比龙妈都还要长。

但我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去年年底他引发的争议。

在非常的中肯的分析了为什么生育意愿那么低了以后,展现了专家的正能量,强调了困难只是暂时的,要抓住生育窗口期。

实在有困难,借用亲戚朋友力量帮你一把。

这算是六个钱包买房之后,又一神仙发言了。

那时候可能网民的站位还不够高,格局还不够大,反问了一下:

我求助亲戚朋友,亲戚朋友也来求助我,咋办

那还不简单么。

你生的孩子给亲戚养,亲戚的孩子给你养,两难自解嘛。

不过咱们一项的态度是,笑梗不笑人。

其实这郑秉文专家也挺不容易的。

好歹是数十年深研社会保障问题的老学者了,很多东西看的透透的,只是有些话放在台面上不能说。

比如2023年面对财经周刊记者的时候,郑秉文就说过,咱们国家是GDP大国,但是养老金小国,这种严重失衡状态要赶快改变,不然要出大问题。

还说,2019年,我们是2.65个人养活1个老人,已经够难了,但别慌,还有更刺激的,到2050年是1.03个人养活1个老人。

只要不太公开,郑秉文还是蛮敢说的。

比如,他就敢直接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基本是空账。

还敢说,截至2021年底,第一支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仅够支付0.9年。

甚至他还拉了一个精算团队,在人社部、财政部公布的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当年收入仍然高于支出的喜报的时候,直接挖里面有多少是财政补贴,在2015年就敢喊,只有广东、北京、浙江和西藏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还没有缺口,其他地方都拉胯啦。

但这老学者有个问题,就是他只分析现状,从来不说原因。

往好听了说,就是以发展眼光看问题,不过分苛求前人,往难听了说,就是头衔太多,顾忌也就太多。

其实早在2014年,社科院就已经研究过了,人民网还报道过了。

其实养老金说来说去就是三大问题。

一个,是制度建立的原始性亏空。

建立之前呢,大家都没交过,但老了要领取。

于是,出现了年轻人养老人,等自己老了再让更年轻人的人来养的差序格局。

其实全球都差不多,毕竟养老金不是上古时代就有的东西,绝大部分情况都可以通过良性循环来慢慢变成自己养自己,或者至少保证总有年轻人来养老人。

那良性循环的前提就是,要么时间足够长,慢慢改,要么经济一直涨,慢慢补,要么人口一直增,有新人。

可惜这三个前提,咱们都不怎么沾。

二个,是缴少领多的不公平。

2023年江西鹰潭发了个公告。

机关退休人员领取的退休金,是城乡居保退休人员的24.5倍。

这事儿当时闹得还挺大的,又反应了体制内外的差距,又反应了城乡之间的悬殊。

还有些吃瓜的不嫌事儿大的勇士,把鹰潭市的财政预算给扒出来了,发现机关这条线每年缴纳的数额和支出的数额已经完全对不上了,换句话说是在吃统筹,那统筹的是谁的钱呢?

池子就这么大,你多吃了,总有人少吃嘛,总有人在负重养老嘛。

这就不得不说还是人民日报高瞻远瞩,早在2014年就给大家打预防针了:

三个,养老金投资亏损。

这和大环境有关系,也不能说养老金操作的有问题。

但还是亏得有点刺激。

这主要针对的,就是郑秉文老专家强烈建议要加强的第三条腿,个人养老金。

160多只个人养老金基金,近九成产品自成立以来收益告负,其中有56只亏损超5%,8只亏损超10%。

而赚钱的,回报超过1%的只有11只。

其实社保基金也在亏,社保基金的年报是8月才出,所以现在能看到的是2023年8月公布的数据,投资收益率负的5.07%。

所以这三大问题加在一起,反而论证了郑秉文老专家说的话是对的。

尽早着手准备养老。

尽早着手准备养老。

尽早着手准备养老。

发布于 2024-04-04 01:49・IP 属地四川
曹小灵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