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德国高中生超过65%选择职业学校,只有不到35%选择大学。德国制造强国的口碑和基础是因为这些选择吗?”
2024年4月1日
这当然是有密切相关关系的。
这里,我们不说德国作为制造强国与德国高中生超过65%选择职业学校之间的关系。而说说隐藏在德国高中生超过65%选择职业学校背后的问题。
从现象上看,德国高中生超过65%选择职业学校,只有不到35%选择大学,只是一个数字,是德国青年步入社会后的走向,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涵义。这些社会涵义表现为:
——德国青年不像中国孩子那样,在名人们的教诲下,在家长的恐吓下,在传统观念的污染下,是极其厌恶劳动的。对中国社会来说,在极端化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作用下,已经发展到了整个民族厌恶劳动的程度了。而德国青年却没有如中国人那样的厌恶劳动的意识,所以德国青年可以坦然地选择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并从事与职业教育对应的劳动工作。
——德国青年不像中国孩子那样,从小就在被名人们家长们灌输着职业不平等的思想,所以中国孩子是按照名人的教诲和家长的意志把职业分为等级的。在被教诲的中国孩子来看,体力劳动和技校出来要从事的职业是最低等的职业,是有失颜面的职业,是低贱的职业。而德国青年是没有职业等级意识的,德国青年应该是把所有职业看作是平等职业的,所以并不排斥从职业学校出来后要从事的职业。
——德国青年不像中国孩子那样,从小就在被名人们家长们谆谆教导着要用知识改变命运、要进入上层社会、要做人上人,这体现的是国人有着强烈的人与人的不平等思想的,是把这种不平等思想传授给了孩子们的。所以,中国孩子在这种人与人不平等思想的驱使下,拼了命地考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做人上人,以将他人置于不平等之下,以做人上人为荣耀。而德国青年是从小就接受民主、自由、平等教育的,社会也是实现了完全的平等的,也就没有不平等意识,没有做表现不平等的人上人观念。所以会在平等思想的作用下,选择并不影响人的平等地位的职业学校的。
我在《国民教育与国民性》中说:什么样的国民教育是会造就什么样的国民性的。看来,中国青年和德国青年在对待职业学校的问题上所反映出的国民性,还真印证了什么样的国民教育会造就什么样的国民性这种必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