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如欧洲的纹章,日本的家徽一类的标识?

打卡打卡
4个点赞 👍

欧洲的纹章是这样的:

圣座(简化版)

日本的家纹是这样子的:

三叶葵,徳川氏家纹
大一大万大吉,石田三成家纹

中国的“纛”:

也用来称呼军队或仪仗使用的大旗,例如: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使用的大旗称为“查干苏勒定”,汉译称为“白纛”。

相传中国于黄帝时期,最先发明蚕丝和织造的工艺;并于公元前11世纪的文献记载,已经有使用类似旗帜的器物。《周礼》记载用于治军阅兵的“九旗”为:常、旗、旃、物、旗、旟、旐、旞、旌。

八旗,由左上至右下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和镶红旗

最早的旗帜显然出现于铁器时代,可能是在亚洲的中国或印度地区,率先使用旗帜作为战场标志。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每个军师(army division),所有军官的帐篷上都有属于自己的旌旗。原始的战场标志包括但不限于旗章,也包括称为“旗物”(vexilloid)或“旗状”(flag-like)的物件,例如古中国的麾氅、幡幢、旌節及纛帜、古罗马的鹰标、萨尔马提亚的龙标、突厥和蒙古帝国的秃克;罗马军旗(vexillum)也可以定义为“旗状”物件,因为它是悬挂在水平横杠,而不是通常的竖直旗杠。 中国丝绸沿着丝绸之路的贸易传播,流传到西方世界,今日所知的旗帜开始发展。

公元1世纪左右,连接到竖直杆子的旗帜首先被阿拉伯人使用,直到9世纪它们才在西方世界中流行起来。欧洲中世纪时期,使用简易旗帜作为军旗变得很普遍,与纹章并行发展,作为展示盾徽的补助功能;同时,海旗也开始发展起来。相同时期的日本室町时代,武将使用背靠的旗指物(sashimono)。

纹章学一词源自“传令官”(古法语:heraut, hiraut),据说在中世纪的马上比武大会上,骑士全身披挂,全靠盾牌上的纹章才搞得清谁是谁,大会上的传令官就凭纹章而向观众报告骑士的比武情况(有点像今日的体育解说员),渐渐“传令官”成了“纹章专家”的代名词,纹章学一词也就由此衍生。

本质上就是一种原始的“军旗”!

用于个人以及家族、军队的标志。

中国是宗法制为主,所以一直“军队”多以“家族”为单位。

则是把“旗”作“纹章”或“家纹”。

而纹章是中世纪骑士用它来辨认其身份。

盾徽是由一个盾牌、支撑物、饰章及铭言组成。

12世纪封建领主和骑士在战场上开始广泛使用盾徽。从13世纪开始,盾徽进一步成为欧洲上层社会家族代代相传的一种旗帜或标志,尤其是有权使用盾徽的人,在法律或社会习惯上,开始逐渐演变为国家权力。在德语区,贵族和平民都会使用盾徽,而在欧洲其他地区,仅有贵族才能使用盾徽。之后教堂的神职人员也开始使用盾徽,接着是小镇用于镇民识别,以及像是大学及商贸公司这类皇家特许的机构。

至今,它仍用来作为识别个人、军队、教会、机关团体和公司企业的世袭或继承性标记,而纹章学则是研究其使用、展示和规则的学术领域。

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纹章传统中,系由个体拥有盾徽而非家族,盾徽属于父亲传给儿子的合法资产;妻子和女儿也可修改盾徽以显示其与现有盾徽拥有者间的关系。

相同的盾徽在同一时间中只能由一人使用。其他继承者只能在原始盾徽上进行一些小改动:通常是改变一些颜色或者添加寓意物,例如横幅之类者,其在英国用法中(皇家之外)是继承人的标志或(在苏格兰)假定继承人的标志。因有在识别性上的重要性(特别是法律文件),盾徽的使用受到严格管制;少数国家至今仍然如此。

另外,教会的纹章也很常见!

圣座
梵蒂冈
宗座从缺期间所使用的宗座从缺牧徽(白色位置是那时的总务枢机徽)
方济各教宗牧徽

日本战国时代后,家纹定型为象征门第出身的贵族纹章。

家纹有过百种式样,多是植物、动物、器物等图案。

武士会把家纹绘在旗上,并插在背上,作为自己家族的象征。著名的家纹有织田信长的五木瓜、丰臣秀吉的五七桐(太阁桐)、德川家康的三叶葵等。

后来家纹又传到琉球国。近代又传入朝鲜,称为宗纹。虽然家纹是家族或氏族的象征,但有时不同的氏族可能有同一个家纹。

日本天皇的十六瓣菊花家纹
五叶木瓜,织田氏家纹
五七桐,豊臣氏家纹
加贺梅钵,前田氏家纹

发布于 2024-04-01 07:22・IP 属地广东
杞鋂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