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是以一个日军大佐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结局却是大佐在他的残忍报复中沙杀害了他自己的儿子,讲得就是一个军国主义害人害己。
至于为什么前面那些文字把八路说得很坏,因为那些文字是以日军大佐的视角来写的,其用意就是要渲染一个狂热的日军军官,展现他的内心。
从叙述学的角度上讲,这相当于把叙述的聚点放置到人物内,而不是人物外。或者说,叙述采用的视角既不来自作者,也不来自读者,而是来自文中的那个虚构的日军军官。
这样一来,叙述的措辞愈是扭曲、癫狂,文章本身越能反映出这个日军大佐的丑恶、错乱。在结尾处制造的反差就越突出。你觉得那段叙述不忍直视,那就对了,作者就是想要达到这种效果,从而让人觉得:那些日本军官的思维,就是这样不忍直视的。
你觉得它在美化侵略者,那不废话嘛!一个狂热的日军军官,肯定会自我美化的。因此,这其实是一种艺术手法,只不过作者用得有点拙了。
拙在哪里?因为就杀害自己儿子这个情节来说,虽然可以由此将大佐看作一个可悲、可恨的战争恶魔,但也可以由此将大佐看作一个可悲、可敬“悲情英雄”,这就造成了观感上的歧义。但话说回来,这没法证明作者的观念错误。
编辑于 2024-03-27 12:55・IP 属地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