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8个

如何评价成都市新都区 2024年春季学期 九年级语文阅读试题:杜鹃花落(作者汤阴县某中学校长)?

知乎用户
221个点赞 👍

这篇文章在舆论场引起的轩然大波,只能说明极右翼势力已经占领了舆论场的角角落落,我们国家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维护的东西,已经彻彻底底被清理干净了。

这篇文章,单从文笔来看,相当不成熟。但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即以一个日本军人的悔恨和遗憾,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突出八路军对日本非军事人员的人文关怀。这个主旨非常的浅显,这也是为什么出题者把它作为初中生的阅读理解题,但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当今舆论场的危险。

如今,涉事者被火速停职查办,向社会传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任何文学艺术作品不可以用敌人视角来叙事,敌人的情绪中任何一丝正面的,或者哪怕是“体现人性复杂性”的东西,都会被视为“为侵略者洗白”。只有把敌人完全塑造成毫无来由的纸片人,才是正确的。可以说,到了这个地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乃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那么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维护的东西,已经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反动份子破坏殆尽了。最可悲的是,那些用尽一生维护马克思主义的领袖,还要被这群右翼分子拿出来当成“旗帜”,用他们的名头去毁灭他们一生维护的东西,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很多人不理解我说的啥意思,我再给大家补充一下,我判断一个文艺作品是不是洗白侵略者、甚至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标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作者换成日本人,你们是不是仍然觉得它有问题?比如说,这篇文章就是那个日军军官的回忆录,他写他自己围剿八路军的时候把自己儿子打死了,你会觉得有问题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作者是那个真的犯下了侵略罪行的日本军官,那这篇文章毫无疑问是正能量的,作者也毫无疑问是八路军战士的同情者。那么为什么作者换成中国人,就成了“为侵略者洗白”了呢?

其实你认真读一篇文章,能很明显地感觉作者的情绪,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到侵略者打死自己的儿子的时候,场景描述的越遗憾、越悲伤,就越能宣泄作者对军国主义的复仇情绪,这种复仇的快感要远远超过开无双割草杀日本鬼子。这种思维也是典型的左派思维,这类人的作品中,最酣畅淋漓的复仇方式一定是牺牲自己让敌人愧疚,就像刘慈欣《三体》中主动放弃武装的托马斯维德一样。这种文学表现方式不被允许,其实反映出了一个深层次道理,那就是,左派的思维,阶级叙事的表述方式,乃至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已经不被主流舆论所接受了。

有句名言,叫“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但如果以后我们的文艺作品不能从敌人的视角看问题,不能展示敌人的多样性,不能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敌人的纠结和悲剧。那我们对于抗日战争,就无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只能得出“日本人都王八蛋,畏威而不怀德,所以侵略我们”,以及“我们的民族坚韧不屈,有共产党的领导,才取得了胜利”,这种简单粗暴的结论。那国家投入了那么大精力普及的的九年义务教育,至少是历史这一块,算是彻底白花钱白费力了。

编辑于 2024-03-27 08:54・IP 属地北京
淡忘的蝠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