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回答

如何看待罗振宇和叶洪新的对谈,徕芬称得上是国货创新的「优良答卷」吗?

二次元的被放逐者

2003年,比亚迪花了2.7亿,买下秦川汽车,正准备在燃油车市场大干一场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极其扎心的事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作为行业新秀,比亚迪发现,如果按照过往的造车模式,自己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向供应商大量采购配件,最后整合组装,成本高得吓人,利润薄得吓人。

当时,燃油车的大部分关键零部件都被博世等国外汽车供应商垄断,单一套刷车系统,报价就要2000元/套;而比亚迪第一款燃油车F3,当时的定价只有8万元,如果要按这个定价卖,比亚迪或许底裤都要被亏掉。

正因现实所迫,比亚迪才不得不将目光放在垂直整合供应链上。谁能想到,21年后,比亚迪不仅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自有供应链,还通过垂直整合带来的一系列优势,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强势的品牌,2023年销量量竟达到302万台,同比爆增61.9%。

而且,在长期深化自建供应链的过程中,比亚迪不断死磕技术自研,甚至形成了创始人王传福所谓的“技术鱼塘”,想要什么技术时,就去捞一条出来。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比亚迪模式的成功,在另一个国货品牌身上,再次得到了印证。2021年,这家品牌才发布首款产品,2023年,其销售额已经超过30亿元,成立3年狂揽47亿,创造了又一个商业奇迹。

这家品牌就是徕芬

同为国货品牌,徕芬成功的背后,与比亚迪有着太多异曲同工之处。

死磕供应链 往深处扎根

作为小家电品牌,徕芬与比亚迪的相似之一,便是对供应链建设的执着。

在某次采访中,徕芬创始人兼CEO叶洪新表示,制造业的本质,是供应链。

在近期与罗振宇的对话中,叶洪新再次强调,自建供应链的价值。

甚至,叶洪新直言不讳地说,自建并深化供应链的能力,是徕芬的“护城河”之一。

作为一个四次创业的连续创业者,叶洪新干过淘宝店,做过飞行器,也开发过电动滑板车。这几份创业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当一个品牌把产品做到极致时,市场一定会给它丰厚的回报。

所以,叶洪新坦言,“我自己做产品,永远都是想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能不能体验再好一点,能不能再高效一点,能不能再直接一点”。简言之,关注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产品能否再极致一点。

而如何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接受罗振宇的采访时,叶洪新表示,在超级爆品时代,干制造业,要有一个新的视角,就是用产品思维去做。


通过自建供应链模式,企业可以从源头上追溯,工序上的优化,材料上的调整,都可以在过程中持续修正,从而使产品打造具备更极致的效率。

与此同时,制造业的降本速度非常快,如果在价格上给自己留空间,其实非常危险。因为当你选择50%毛利时,就有人选择40%、30%,甚至更低。

另一个护城河就是更低的成本和售价格,降低自身利润换取用户,提高用户接受度和好评率,从而形成企业良好口碑的正向循环。
而要做到这一点,自建供应链,进行深度垂直整合的优势便十分明显。因为品牌可以从各种工序、材料上调整优化,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正因如此,不同于很多消费品企业,徕芬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建供应链的模式。目前,其通过自建的超10万平台的生产制造中心,可实现90%以上的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

在采访中,叶洪新也透露,未来徕芬还将建设一个超级工厂,可以实现原材料进厂,成品出厂的效果,甚至连零件的前工序都将融合到这座超级工厂中。

有人评价徕芬,称之为“品质像苹果,价格像小米”,而在笔者看来,徕芬的执着,更像比亚迪。

死磕技术 往普惠上走

除了对供应链建设的执着,徕芬与比亚迪如出一辙,在对待技术上的“死磕”态度,同样如此。

要知道,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徕芬目前推出的产品只有两款,而每一款产品研发时长都超过了两年。这样推出新品的节奏算不上多快,对于一个拥有超级爆品的品牌来说,更是如此。

但徕芬却很坚持。在采访中,叶洪新提及到,徕芬始终不变的是,坚持用新技术去做老产品,生产的所有产品要有最前沿的新技术,给用户极致效果体验。

所以,它的高速吹风机花了两年,只为了自研电机等核心技术,电动牙刷历经两年屡次失败,只为了自研伺服系统等。

但对技术溢价,徕芬的态度却很慎重,它认为技术不是为了溢价,而是为了普惠,让更多用户享受低价高技术,在日常产品使用中获得颠覆性的体验,提升生活的质量。

如果说,科技只是工具,那么生活才是目的。“坚持用户价值”,是非常艰难的事,坚持技术普惠,需要极强的定力与很大的格局。但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或许才是徕芬崛起的密码,也是值得创业者思考的事吧!

发布于 2024-03-21 20:07・IP 属地宁夏
泽川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